房企瞄准养老大市场 高端公寓起步价已过万
第一财经 2021-04-28

 房地产开发商仍在加速拓展养老业务版图的步伐。

  4月22日,在“2021中国养老与康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越秀地产(00123.HK)旗下的越秀康养签约收购朗高集团,将布局范围开拓至长三角地区。

  2021年2月初,银城国际控股(01902.HK)亦收购了南京一家健康产业公司部分股权;2020年11月,旭辉也在苏州落地了其首个康养社区,成为养老领域的“新兵”。更早之前,万科A(27.700-0.23-0.82%)(000002.SZ)、保利(600048.SH)、远洋(03377.HK)、绿城(09979.HK)等企业则已在养老与康养领域探索多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健康产业的崛起,以及自身转型的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上述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中国养老与康养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主板上市的公司中,目前涉及养老产业的有82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公司有32家,占比高达39%。

  尽管“蓝海”就在眼前,不少开发商也在积极探索,但目前来看,盈利难的现状短期内难以解决。《报告》披露,在其样本调查中,有61%的企业表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机制。

  涌入赛道

  2013年被认为是“养老元年”。这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此后的6年里,养老政策的发布迎来高峰期。有统计显示,这段时期仅中央级的养老文件就有130余个,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八个方面,填补了过去的空白。

  社会办医、办养老相关政策频频发布的背后是老龄化带来的刚性需求。截至2017年底,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达2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预计2050年,该比例将暴增至8%。同时,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人约有1.18亿人。

  与此相对的市场规模也是同样庞大。越秀康养战略投资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据测算,“十四五”末中国康养市场容量将超10万亿,其中,养老公寓(含康养小镇及旅居)市场容量为4.4万亿、养老服务1.9万亿、养老机构5000亿。

  在这过程中,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瞄准养老领域进行布局,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万科是较早开启行动的企业之一。2009年万科便开始研究养老业务,2011年杭州万科的第一个养老社区随园嘉树落地余杭良渚。截至2020年3月,万科的养老业务布局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在内的13个城市,共有各类养老及康复医院项目资源53个,总床位约7800个。

  2012年,保利发展在北京落地首个以“医养结合”为服务特色的养老机构“和熹会”,开启健康产业布局。此后,保利发展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地区先后运营多家高端养老机构,完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区等四大片区的布局。

  远洋集团旗下的远洋养老也于2012年成立,同年创立了“椿萱茂”养老服务品牌。公开信息显示,成立9年以来,椿萱茂已在全国10多个城市落地,拥有逾30个连锁机构、超15000张床位、8个长者社区、20多个老年公寓、2个护理院。

  越秀地产也从2012年起开展了对行业进行系统研究、进行全国实地调研;2017年,养老产业公司设立,并购了深圳银幸公司;2019年便开启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落地首张家庭养老床位,并加快了与阿里巴巴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合作。

  行业“新生”旭辉于2020年11月在苏州落地了其首个康养社区。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透露,“旭辉去年就在布局养老产业,在苏州有一个项目,北京有两个,即将在上海还会有三个。”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初,介入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仅8~9家;到现在,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中,涉及养老产业有82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公司32家,占比高达39%。

  随着市场热情的升温,不少企业也踏上了并购重组的捷径。2017年,碧桂园收购了九华山庄100%股权;融创也在2017年将藏马山养老养生特色小镇项目收入囊中;2019年,保利、华润置地皆在养老业务上推进了收购动作。

  近期,越秀康养通过收购朗高养老,迅速打开了在长三角的布局,并由此形成“3省6市8000床”的规模格局,落子广州、佛山、无锡、镇江、湖州、台州等城市,共有20个项目近8000张床,可运营床位5000张。未来,“致力于在‘十四五’末成为‘大湾区第一、全国领先’的康养产业集团。”越秀地产在年报中披露。

  定位高端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开发商介入养老产业的模式逐步明晰,通常会将养老机构、CCRC、社区嵌入机构、居家服务等综合养老服务构建为其主要模式。不过,开发商在布局养老产业时,其产品线多聚焦于高端。

  “通常普惠型的养老服务,其背后是政府补贴,每个月费用较少,这个是满足基础需求的。”有熟悉养老地产的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真正有市场化的空间是高端市场,养老业务需要对应的服务、设施的投入,不做高端产品,意味着可能达不到对应的投资回报率,所以大部分开发商做的都是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线。”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了万科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养老项目。据滨江澜悦长者公寓的销售人员介绍,长者公寓项目包含两栋,共83套公寓,正式开放的仅其中一栋,共43套公寓,目前仍有4套公寓可供选择。房间的户型皆为一室一厅,公寓面积约60平方米,最多可由两位老人居住。

  “根据楼层、朝向等的不同,需要缴纳65万~205万元不等的押金,这是9号楼的价格。”上述销售人员介绍,“全线江景房的10号楼,押金将在250万元左右。”该部分押金需一次性缴纳,至少居住三年;此外,每月还需缴纳管理费、服务费,单人为每月8000元,双人为每月13000元,按年缴纳;餐费则根据每餐实际情况而定。以此粗略计算,不计餐费的情况下,单人入住价格最低的一套公寓房,需要一次性缴纳74.6万元。

  与滨江澜悦相距不远的滨江望年荟则为照护机构,主要面向半护理、全护理及轻中度失智长者。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内共有79个床位,入住率在92%左右。该项目整体收费标准低于上述长者公寓,以朝南的双人间为例,包括床位费、护理费、餐费等在内的各项费用需每人每月8250元~13800元,套房的价格则在24000元~29100元;朝北的房间则价格稍低。

  远洋旗下的椿萱茂·虹湾长者社区与滨江澜悦长者公寓相似。客服人员表示,项目包括一居室、一室一厅两种公寓户型,其中一居室面积在28~42平方米,一室一厅的平均面积在60平方米。

  上述客服向记者介绍,“您需要买断房间的使用权,然后可以拥有永久使用权,可以继承,也可以转让。”以一居室为例,买断费用大约在108万元~178万元;此外,每人还需按月缴纳3200元的基础服务费、3000元的餐费。

  总体来看,开发商打造的养老机构价格普遍偏高,与当下的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观仍存在较大错位。因此,尽管定位高端、定价高昂,目前来看,真正通过养老业务实现高效盈利的企业并不多。

  《报告》披露,在其样本调查中,有61%的企业表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构成前述报告样本的企业中,有35%的房地产开发企业、34%的物业服务企业。

  对于存在盈利瓶颈的原因,《报告》指出,一是投入成本较高,如配套设施、维护费用与折旧摊销、人工费用、融资成本等方面的投入远高于普通住宅;二是养老地产主要通过租赁和提供服务等长期运营方式获得收益,资本回收期长。这导致盈利模式不清晰,尤其是与房地产高利润快周转有一定差距。

  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此前的一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在北京市460所养老机构中,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总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在2018年12月的一场媒体交流会上也曾坦言,万科的养老产业在摸索中,还未看到任何盈利模式。

  越秀地产养老业务相关负责人也在日前的论坛中透露,布局养老不看当下收益,可能需要再熬几年,但等到60后到80后这一批人步入老年之后,他们的观念和支付能力,将足以支撑养老市场的爆发。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