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锚定历史坐标。

  专家认为,新时期资本市场肩负着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为产业升级构筑赋能枢纽的核心使命,需通过制度创新、耐心资本培育与高水平开放协同发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面向“十五五”,资本市场将加快从传统融资平台向创新要素聚合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转型,以更深层次改革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制度改革

  激活科技创新强引擎

  近日,星河动力完成新一轮融资并启动IPO辅导,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的研制与商业化进程。几天前,另一家商业火箭“独角兽”天兵科技也完成IPO辅导备案,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企业纷纷推进上市进程。这些硬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加快对接步伐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关键环节的制度性突破,提升了对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面向“十五五”,中国资本市场将加快从传统融资场所向创新要素聚合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深刻转型。

  ——提升制度包容性,更大力度支持创新。今年6月,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政策,将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应继续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在中国银河(17.7700.060.34%)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看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投资者将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从而引导资源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汇聚。

  ——畅通并购重组机制,激活产业整合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随着“并购六条”出台和相关制度规则持续优化,今年前8月,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1234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52单,同比分别增长40%、150%。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应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等实施并购重组,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落地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通过更深入的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并购重组效率与市场活力。

  ——强化股债联动,激发多层次市场协同效应。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同样是激活创新资本的重要环节。自债券市场“科技板”在今年5月推出以来,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已超1万亿元,成为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业界人士期待,通过深化风险分担、增信机制和评级方法创新,进一步扩大科创债覆盖面。同时,推动REITs底层资产向硬科技领域拓展,更加凸显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器的功能。

  充沛金融活水

  打造耐心资本新生态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其中创业投资基金在投项目投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占比分别为74%、50%、32%……数据清晰表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以其“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资本特质,精准适配科技创新活动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担当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壮大耐心资本被视为资本市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另一关键所在。未来一个时期,需从募资、投资、产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构建有利于耐心资本“愿投、敢投、能投”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生态。

  ——创新制度供给,构建耐心资本培育新机制。近年来,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在创投行业整体资金规模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作为耐心资本的重要载体,政府引导基金正通过制度创新发挥日益显著的杠杆效应。

  中信建投(26.2800.160.61%)证券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说,应充分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在“十五五”期间,政府引导基金需要作为耐心资本和风险分担者,通过参股市场化创投基金,共同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风险共担的科创投融资生态。

  ——深化投资端改革,畅通中长期资金入市通道。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分析,“十五五”期间相关部门将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继续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建立合理的尽职免责机制,引导机构关注长期价值。

  ——加快产品创新,打造适配金融工具矩阵。针对科技企业“长周期、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产品创新成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专家认为,“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将聚焦产品创新,重点突破传统品种的适配性限制,打造更贴合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工具矩阵。

  招商证券(16.9500.080.47%)研发中心副总监谢亚轩提出,创新“可转债+技术期权”组合产品,当企业达成约定技术里程碑时,允许投资者以约定价格转股,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推广“政府引导基金跟投+银行信贷”联动产品,由政府基金对早期科技项目先行投资,银行按约定比例提供配套贷款,形成先财政引导后市场跟进的资金接力。

  通过制度、投资和产品三维度协同发力,一个更加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本市场生态也将加速形成。

  双向开放赋能

  构建全球互联新格局

  国际金融机构高盛在最新报告明确:“中国资本流入股市的结构性趋势可能已经开始。”这份报告敏锐地捕捉到,基于投资分散化需求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低配,中国市场已重回全球投资者视野。

  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证监会近期表示,将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

  展望下一阶段,专家研判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呈现三大趋势性特征:

  ——制度型开放将向纵深推进。中金公司(37.8700.451.20%)研究部负责人王汉锋预计,“十五五”期间将重点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适度放宽投资额度管理,扩大投资范围至衍生品等更多资产类别。

  ——市场互联互通将持续拓展。“目前,我们正与沪深交易所就沪深港通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以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等项目进行紧密合作。”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

  ——配套产品服务将不断完善。章俊表示,未来将鼓励开发更多面向境外投资者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在扩大高水平开放进程中,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更加稳健,境外上市备案效率显著提升。宁德时代(376.4503.590.96%)港股上市从受理到获批仅用25日,彰显监管部门对优质企业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

  “‘走出去’的内涵日益丰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企业境外上市搭建了全球资本与中国实体的沟通桥梁,期货结算价“走出去”则提升了国内产业的国际定价话语权。这些创新模式既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又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规则与国际标准深度融合。

  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境外上市备案质效,营造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业内专家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将与成熟市场深化互联互通,双向开放格局将持续构建。随着“深港通”优化、“沪伦通”拓展以及跨境指数产品不断丰富,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将迈入新阶段。

  以改革之笔绘就创新画卷,用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随着“十五五”规划蓝图徐徐展开,资本市场必将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征程中展现更大担当,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