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一方面导致我国北方河川径流和地表水资源减少,另一方面温度上升使得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刚性需水增加。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表示。他是在6日召开的第8届“基于全球水文实验与观测数据的水流情势研究”(以下简称FRIEND)国际会议上做这番表述的。
通过对比1980—2012系列与1956—1979系列全国大江大河主要控制站河川径流变化,张建云指出,我国河川径流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减少明显。径流减少的同时,黄淮海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也明显减少。未来全国水资源量可能进一步减少,总体上可能偏少5%以内。
与此同时,用水需求却在增加。张建云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表温度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温度的上升带来了用水需求的增加。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据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对气候变化敏感系数分析,温度上升1℃,农业净灌溉需水将增加约1%—3%。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应由综合管理向适应性管理转变。张建云建议,一要节水优先,加强需求侧管理,减少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二要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形成丰枯互济的国家水网;加强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减缓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三要加强水资源利用多目标安全与风险评估,实现多目标的协同管理和风险调控,保障协同发展。
面对变化环境下的全球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水利部水文司司长蔡建元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观测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的科学水平,组织开展水文重大课题和技术装备的联合攻关,提升水文支撑保障能力。
“要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水文业务中的深度融合,提高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能力;推进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加快水文可视化、智能化发展。”蔡建元强调。(记者 唐 婷)
-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刘宁:在西部大开发中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05-25
- 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2020-05-25
- 甘肃: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最高可获1万元奖励2020-05-25
- 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德:加大荒漠化土地治理2020-05-22
-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言献策 呼吁建立生态文明 教育实践基地2020-05-22
- 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020-05-21
- 上一篇:北京: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水十条”实施情况考核结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