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4月12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拍摄的卡斯科奎姆河上融化的冰面。
据外媒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美国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冻土和海冰融化,当地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有专家表示,阿拉斯加州的气候变暖速度约为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新华社供图
去年,一则有关“我国西部正在变暖变湿”的新闻刷屏:西北地区一些干涸多年的湖泊再现碧波,荒芜的戈壁逐渐显现绿色,降水量出现增加趋势,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区正在变暖变湿。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有关“变暖变湿”现象的讨论再次引发关注。暖湿化趋势的出现,真的能缓解西北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吗?按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正高级工程师肖潺的说法,一个地方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就是降水,因此,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水资源禀赋。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全球和中国的水资源,但具体到某一区域的变化,还要结合自然因素的影响。
“对于区域的气候,特别是对我国,不仅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显变化,比如南涝北旱,比如西北干旱区局部呈现暖湿化趋势,但它本身还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带。”丁一汇说。
要搞清楚这一切,还要从气候变暖说起。
气温再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
肖潺说,气候和水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宜的气候和适量的水资源,即人们所说的“风调雨顺”,是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
当然,如果天气气候的变化范围超过了正常波动的上限或者下限,就会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社会影响。肖潺以降水为例,降水过多会带来暴雨洪涝,危及房屋、土地、农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过少则会带来干旱,影响作物生长甚至人畜饮水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破解水资源的难题,首先要了解气候问题。肖潺说:“全球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前不久,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自20世纪80年代,每个“连续10年”的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10年”更热。
这其中,离我们最近的2019年,则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结束时,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1℃,仅次于2016年创下的纪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该声明序言中提到:“我们已偏离了实现《巴黎协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标的轨道。”
“鉴于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升,全球变暖仍将持续。”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则明确地表示:最近10年的预报表明,未来5年全球气温可能会创下新的年度纪录,“这只是时间问题”。
气候变化引发很多问题,比如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甚至“热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严重蝗灾威胁粮食安全”“近2200万人将成‘气候难民’”“干旱引发澳大利亚严重林火”都和它息息相关。
至于水资源,自然也逃不出气候变化的“手掌心”。比如,对升温最为敏感的冰冻圈——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续的影响。
肖潺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许多区域的冰川持续退缩,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区的多年冻土层变暖并不断融化。1971年以来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缩,平均每年减少的冰量接近2300亿吨。
我国也不例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冰川总体呈萎缩态势,年均面积缩小243.7平方公里,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大多数冰川处于快速退缩趋势。
变暖变湿=不再缺水?
气候变暖后,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显著扩张、河流径流增加……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否就会增加了?
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冰川消融本身来看,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正高级工程师许红梅说,短期来看,冰川消融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游水量,但从长期来看,冰川处于亏损状态,会导致冰川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那么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特别是中小支流将面临逐渐干涸的威胁,进而影响下游的径流和水资源。
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持续进行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亚洲水塔”的一个重要原因:冰川加速消融将改变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孕灾环境,增加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复杂性,而“水塔”对河川径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将减弱。
从气象学来分析,结果同样是“复杂的”。丁一汇说,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性水循环加强,全球降水,特别是中纬度降水在快速增加;相应地,全球大气湿度也在增加,更加潮湿。
这就是所谓的“变暖变湿”,不过,这只是气候变暖影响水资源的一个特征。另一个特征,则透露了“哪些地方会变暖变湿”。
丁一汇以全球为例,全球气候带正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特点是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在加强,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也在加强。这意味着,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热带降水增加。
换句话说,就是原本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热带干旱少雨地区“降水则在减少”,即气候变化之后,正在向干旱化趋势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干者越干、湿者越湿’——这是气候变化造成全球水资源改变的另一个特征,也是其主要特点。”丁一汇说。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没有一处能“独善其身”。
丁一汇说,气候变化也正改变着我国的水资源:从1961年开始,我国的降水量基本在不断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这符合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循环的结果。
但有意思的是,丁一汇从近几十年观测资料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程度在减弱,大部分地区变暖变湿,也就是所谓的“暖湿化”。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一张中国年干旱日数“变化”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基本都是蓝色,这就代表干旱程度在减弱,是在变湿。
“当然,降水和湿度在增加,并不是说就改变了气候类型。”丁一汇说。
有的依然干旱,有的却要“看海”?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看来,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取决于多个因子,最主要的参数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因此,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是简单基于降水,而是要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考察干湿指数的变化情况。
他说,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与潜在蒸发相差一个数量级,属于极端干旱区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着极端干旱状况的“些许缓解”。
南涝北旱也是我国一大特征。丁一汇说,我国是季风气候,季风的强弱分布和推进会影响雨带变化,南面降水偏多,北面降水偏少,这样会造成北方水资源短缺,也就是形成季风区南涝北旱。对此,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南水北调,这也是国家为适应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
在他看来,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变化既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降水都在增加。但从区域来看,我国在东部季风区是南涝北旱,西部是暖湿化,除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外,还受到海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降水结构出现变化。”肖潺以我国为例,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而暴雨日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增加趋势。
“雨日特别是小雨日数减少,意味着干旱风险的增加,而暴雨日数的增加,意味着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城市内涝等风险会增加。”肖潺说,每年夏季,许多城市因为强降水而导致“看海模式”,就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与降水相关的极端事件增加的表现。
这就不得不提气候变暖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全球海平面上升。
国家气候中心灾害风险管理室正高级工程师刘绿柳说,近25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达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海洋变暖使得自身扩张,二是冰川融化加剧导致海水增加。”刘绿柳说,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被“城里人”所忽略的后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将海洋咸水推向淡水含水层,造成海岸侵蚀加剧、咸潮出现几率增加。刘绿柳说,这将影响沿海地区的水安全,还会加重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
每每谈及这些问题,就会有人提出那句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的呼吁:“全球变暖,人人有责。”
-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刘宁:在西部大开发中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05-25
- 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2020-05-25
- 甘肃: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最高可获1万元奖励2020-05-25
- 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德:加大荒漠化土地治理2020-05-22
-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言献策 呼吁建立生态文明 教育实践基地2020-05-22
- 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020-05-21
- 上一篇: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 下一篇:专家预警:全球变暖或致我国“骤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