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国环境报 2020-11-20

 “青山青,绿水绿,蓝蓝天空白云白。轻风拂斜阳,白鹿衔花绕古城,城里城外好风光……”正如这首《温州环保之歌》所唱,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青山绿水随行、蓝天白云相伴的场景已是常态。

  2019年,温州纳入考核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体比例达到历史最好,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水质首次实现全优。市区PM2.5浓度提前两年达到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标准,今年1-6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综合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名。

  七山一水二分田,绿色,是温州乡土天然的底色,也是温州发展的底气和动力。当前,温州正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咬定“绿水青山”不放松

  “围绕保护和改善楠溪江流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宣传,我们全力配合县普法办的工作。”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杨建南说。3月1日,《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立法保护一江清水。杨建南坦言,保护楠溪江,将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百里楠溪江,是永嘉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国家级风景区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早在1988年,永嘉就实施楠溪江保护,30多年来坚持守护“碧水、蓝天、绿地”,当地编制了《楠溪江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楠溪江中上游的工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两山”理念,杨建南感受深切,也在身体力行,全力护江。

  13年来,杨建南带领协会从68名志愿者壮大到现在近四千人,一年百场环保宣讲,一周两次巡江成为常态,民间力量作为重要支撑,配合政府一道守护一江清水。

  山连山,水连水,山水铺就了瓯越大地美丽画卷。文成县是温州人的“大水缸”,生态环境是最大资本。在这里,水源保护区不能任意开发,许多水上项目因此搁浅,工业发展受限。从打造“生态旅游县”到“将生态旅游作为一号产业”,文成县历届党委政府持续接力,绘就了一幅生态富县、旅游强县的发展蓝图。

  有人不理解,“生态”定位像个紧箍咒,束缚了发展手脚。但主政者清醒地认识到,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不是单一的、不可持续的、低效益的经济收获,而是精细化的、可持续的、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必须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发展新路。文成县环境再造办主任蓝旭丹介绍,文成县依托生态培育旅游产业,但生态好,环境差,曾经一度面临发展瓶颈。从2017年开始,文成实施全域旅游环境再造,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环境高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样板,成就显著。

  各地的思路,都在围绕“保护”这个主题展开。温州的绿水青山,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优美生态带来发展红利

  保护好了绿水青山,美好生态也让温州人实现了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洞头区在“两山”实践中,结合“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让昔日美丽的海岛重焕光彩。作为全国首批18个“蓝色海湾”试点城市,去年,洞头区再次入围新一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并公布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1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成果显著,基本建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海岛样板。

  同样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苍南县,于2017年11月作出一个决定:放弃大渔湾围垦工程,将原生态海湾还给大自然。旷日持久的“人海之争”,终于以绿色发展观获胜画上了句号。如今,大渔湾围垦工程已被“蓝色海湾”项目取代,苍南在此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致力打造浙江最美海岸线,给当地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平阳县南麂岛被誉为“碧海仙山”,当地凭借优美的海岛风光,打造集海底探秘、养生度假、商务会议、金融产业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海岛型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不论是海洋还是森林,如今,温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勃勃生机,百姓也从中真正收获了生态红利。城市人下来、农村人回来、游客住进来、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让绿色成为核心竞争力

  “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党委书记苏志利介绍,当地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镇。当前,全镇正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畲乡风情小镇,把美丽转化为竞争力和生产力,让环境更优美、百姓更富足。

  2003年1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泰顺视察下山搬迁工程时,就对泰顺的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后,当地围绕“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把下山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主抓手,还探索出一项特色的扶贫模式——从“一镇带三乡”到“无区域生态移民”再到“生态大搬迁”。其搬迁经验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大会上推广,列入2019年度省级深改试点项目。

  下山的百姓富起来,而腾出的青山也同样有了新发展。泰顺鼓励搬迁农户以闲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资产作价入股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项目,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利用山上闲置资源实现稳定增收。这片山水的生态价值,正迎来新的契机。

  为激活温州的“绿色”发展活力,近年来,温州启动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为主平台,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领,“两带”起舞,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

  “‘两山’理念指引着我们的‘两带’建设,让我们坚定路子,把温州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发展规划处)处长季旭仁介绍,“两带”已成为温州“两山”转化的主平台,成效正逐步显现。

  据统计,温州共谋划乡村振兴示范带109条,2019年,已建成51条,带动沿线258个村庄抱团发展,完成投资75.20亿元;去年在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上谋划产业类项目261个,新增投资136亿元;去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游客4486.15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5.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6%。

  温州的“两山”转化还在继续行进的路上。下一步,温州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切实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守住生态保护底线,使“绿色”真正成为美丽温州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