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芯片设计企业中微半导提交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并回复了首轮问询。中微半导介绍,近年来,一系列鼓励家电、消费电子、电机、电池以及传感器行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为下游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预计将给公司产品带来持续增长的需求。
强化设计能力
中微半导专注于数模混合信号芯片、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致力于成为以MCU为核心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力求为智能控制器所需芯片和底层算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MCU中文名称为“微控制单元”,是把中央处理器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计数器、USB等周边接口甚至驱动电路整合在单一芯片上。
2018年、2019年、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75亿元、2.45亿元、3.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63.39万元、2497.49万元、9369.00万元。
中微半导表示,公司围绕智能控制器所需芯片及底层算法进行技术布局,不断拓展自主设计能力,积累的自主IP超过1000个。目前公司完成以MCU为核心的芯片开发平台,实现了芯片的结构化和模块化开发,具备8位和32位MCU、高精度模拟、功率驱动、功率器件、无线射频和底层核心算法的设计能力,可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做出快速响应。
在产品布局上,中微半导介绍,公司坚持从终端需求出发定义产品,对芯片的顶层架构、资源配置、外围元器件整合和底层核心算法支持进行统筹设计,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产品在55纳米至180纳米CMOS、90纳米至350纳米BCD、双极、SGTMOS和IGBT等工艺上投产,可供销售的芯片八百余款,近三年累计出货量超过16亿颗。
产品应用方面,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小家电、消费电子、电机电池、医疗健康等领域,部分进入大家电、工业控制和汽车领域,被美的、格力、九阳、苏泊尔、小米、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TTI(创科集团)、Nidec(日本电产)等国内外品牌客户采用。
提升竞争优势
从收入构成看,过去三年中微半导的家电控制芯片收入占比分别为80.70%、68.66%和56.90%,占比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家电厂商纷纷布局控制芯片的研发。例如,格力于2018年自建半导体公司,并投资了三安光电和安世半导体。2019年格力研发了AI跨界系列芯片,并实现年产1000万颗MCU。
对于下游厂商自主研发带来的影响,中微半导表示,下游主要家电厂商自研芯片主要为满足部分自主产品的需求,相互之间销售芯片的可能性较低。根据公开资料,下游主要家电厂商自研的芯片仅可满足该等公司部分产品中的需求,与公司等专注于IC设计的芯片公司相比,年均产量不高。因此,下游主要家电厂商自研的芯片并不具备规模效应,芯片成本不具备优势。同时,公司在迭代更新和技术积累方面有一定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来自美的、九阳等下游主要家电厂商的订单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
完善产品布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重点推广智能终端市场,瞄准智能手机、穿戴式设备、无人机、AR/VR设备等智能终端市场,推动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微型大电流电感器、微型射频滤波器等各类电子元器件应用。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全球MCU市场格局较为集中,海外龙头公司占据优势。中国MCU厂商与国际一流企业差距较大,在全球MCU市场占比较小,高端MCU渗透率不足。同时,国内MCU市场集中度较为分散。
中微半导坦言,公司在主要技术指标、产品布局、市占率等方面,与行业龙头公司存在一定差距。技术指标方面,公司在CPU内核先进性、CPU数量、管脚数等方面与行业龙头企业存在差距。但公司在触摸通道数量、模拟外设集成度、工作温度范围、工作电压范围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公司在CPU内核先进性、大存储资源和55纳米以上工艺制程等方面积极布局,不断缩小与行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指标上的差距。
中微半导表示,将持续专注于数模混合信号芯片、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突破大家电、工控、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壁垒,拓展与完善公司的产品布局,致力于成为以MCU为核心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占率。
- 中微半导:打造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2021-10-11
- 国产手术机器人“妙手”回春2021-10-09
- 储运新方式为药物穿上“铠甲”2021-10-09
- 科学家揭示植物抗病性与繁殖力平衡机制2021-10-09
- 华东医药引入武田制药DPP-4阿格列汀片 丰富糖尿病全产品管线布局2021-10-09
-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专精特新创业要经过四个阶段价值考验2021-10-09
- 下一篇:国产手术机器人“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