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基站建设位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对于新基建的实施至关重要,其发展速度决定了新基建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能否在5G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中能否占据更有利地位,掌握更大话语权。
自2019年正式商用以来,全国5G发展出现了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积极性高而用户态度不够积极、参与意愿相对较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基建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用户从5G中的获得感、体验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截至2021年6月,全国5G基站总数超过96.1万,北京市5G基站总数超过3.37万,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很多用户对其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便捷性感受不深、不大。这阻滞了大规模需求爆发的进程,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制约5G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问题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仅靠企业层面的努力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
用户主体+万物互联:消除基础逻辑矛盾
从1G到5G,上行与下行带宽分配比例一直延续下行所占带宽远远大于上行的基础逻辑。一方面,它与用户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的趋势相矛盾。这一基础逻辑确立的原因是在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关系中以运营商向用户传输内容为主。但是,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关系正在发生颠覆性改变。从内因看,用户主体意识显现出逐渐增强趋势,要求改变原来运营商单向作用于用户的状况。从外因看,万物互联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所造成的万人皆媒、万物皆媒的社会新生态必然要求用户能够拥有更多权益。在新的趋势作用下,用户对运营商的反向作用力越来越大,他们不再是单纯从运营商获取内容,而且要向运营商传输内容,对带宽上行的要求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它与信息输出由人为主向人物并行甚至以物为主转变的趋势相矛盾。原来的网络模型面对的主要是人,消费模式以消耗信息为主,需要大量的下行数据;5G面对的对象由人转向物并进而以物为主,而物又以产生数据为主,大量数据传输同样对上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赛事转播对5G的应用就是有力证明。对上行要求的改变,凸显了传统带宽比例分配方式的逻辑矛盾,这势必影响5G作用的完整发挥。
因此,应在全国统一建立带宽比例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业务场景要求等及时、有针对性进行调整,从而释放5G活力,高质量、高效率发挥5G对新基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电信标准+广电标准:消除一体化壁垒
5G分为电信标准和广电标准两种制式,他们各有长短。电信标准属于点对点模式,能够双向互动但覆盖面窄、同时服务对象数量有限;广电标准(即5G广播)属于点对多模式,覆盖范围广、服务对象无限多但不能双向互动。以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为例,全场1.2万个座位,按照目前的电信标准5G配置,只能支持不到600个终端同时收看普通高清视频。而广电制式可以有效解决人群聚集区域的带宽制约问题,理论上可以实现人群的全覆盖。显然,实践中两种制式和标准的优势互补十分重要。5G发展应该是做到两种标准的融合,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但实践中出现了重电信标准轻广电标准的现象,电信制式发展很快,已经有较大规模商用,而广电制式还处于实验阶段。同时,长期以来广电领域和电信领域之间的壁垒仍然严重,他们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巨大差异必然影响两个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影响全国一张网的形成。
因此,应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和整合各行业要素资源,打破广电领域与电信领域分而治之局面,用深度融合形成5G发展合力,一方面加快推进广电制式5G由实验向商用转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推进广电和电信两种制式的融合,从而通过两种制式同步发展、优势互补奠定5G发展的强势基础。
场景化+边缘云:消除用户的距离感
目前,各地的5G推广方式虽然规划有重点区域,但仍然呈现平均用力的弊端。如果单纯依靠这种方式,一方面,实现较大范围内信号的畅通无阻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场景集成,用户几乎感受不到5G的存在,距离感导致需求侧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导致规模化用户需求很难爆发。
因此,应鼓励和扶持企业调整5G推广思路,对用户的复合性需求实现针对性回应,在原有推广方式基础上增加场景化+边缘云方式,以体育场馆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为切入点,同时建立5G应用示范学校、村庄、社区、厂矿等,打造出规模化、集群式的应用场景。在场景中根据实际需要匹配多种与用户贴近性强的功能,利用边缘云技术达成功能在局部范围的小循环,避免原有方式中所有功能必须经过核心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而快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5G的真正魅力,实现需求激发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多的城市应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加速场景化+边缘云方式的应用探索,以最快速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对5G有较为全面的体验,用充分的获得感拉动用户需求的规模化增长。
- 加速5G新基建2021-11-01
- 智能终端 远程监控,确保作业安全2021-11-01
- 吉利汽车:明年将量产中国第一颗7纳米制程的车规级SOC芯片2021-11-01
- 新型钴-氢催化体系 可高效合成单一手性异构体2021-10-29
- 豆科植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2021-10-29
- 碳纳米管传感器可快速检测新冠病毒2021-10-28
- 下一篇:智能终端 远程监控,确保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