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快递员”真正跑起来
中国科技网 2025-10-22

   实验室专利堆了不少,企业车间却总缺技术;科研人员能画精密图纸,却不知道哪家工厂用得上;想对接资源的技术经理人,要么“懂技术不懂行情”,要么“找需求像大海捞针”……这些现象,印证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痛点之一。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现场,大连市首批“技术经理人之家”授牌。“技术经理人之家”是建设以市场化模式运营、汇聚各类创新资源、赋能技术经理人高质量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活动的专业服务机构,具有服务基地、资源枢纽、对接平台、政策窗口和规范载体5项功能。这个“家”,切中了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症结。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十万项专利产出,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沉睡专利”与“嗷嗷待哺”的企业需求形成鲜明反差。

    从全国视角看,“技术经理人之家”的兴起,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然而,在推广中,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仍面临多重现实难题。

    首先是职业标准“碎片化”,导致“技术快递员”水平参差不齐。同样是中级技术经理人,在上海能独立完成千万级技术交易,在中西部某些地区却连专利查新流程都不熟悉,这种“能力差”直接影响跨区域服务质量,甚至出现“错送”“漏送”技术的情况。

    其次是面临数据壁垒“拦路虎”。高校成果数据分散在各科研平台,企业需求数据藏在行业协会或工业园区,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不通畅,导致信息不对等,匹配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让“技术快递员”在全国真正跑起来,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构建一套“统一标准、打通数据、明确利益”的支撑体系,打造全国性“技术快递网络”。

    再者,技术经理人既要懂技术、懂市场,还要懂法律、懂谈判,这种跨学科需求,亟须我国培养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已在试点“技术转移硕士”培养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将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桥梁型”人才。

    总之,正如大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原驰所言,要让技术经理人像“外卖小哥”一样,成为有平台、有成长、能靠本事吃饭的专业力量。也许在未来,实验室里的好技术,真能像外卖一样,按时按点、精准送到最需要的企业手里。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