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总工程师叶盛基:新能源车产业链供需错配需警惕
证券时报网 2022-04-14

 新能源汽车的涨价潮仍没有任何“退潮”的信号。接连不断加入涨价阵营的车企,反而让涨价潮“一浪高过一浪”。

  近日,广汽埃安、奇瑞新能源等多家车企开启了第二轮价格上涨,而此前坚持不涨价的蔚来也“扛不住”了,官宣旗下主力车型起售价上调一万元的信息。

  新能源车企的集体涨价,核心原因是上游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而这是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详细剖析了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原因,并对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度分析。

  叶盛基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持续走高的销量已超出产业预期,造成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之间的产能错配,而动力电池的扩产周期与各类关键材料的扩产周期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进而导致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在他看来,动力电池原材料非理性的涨价迟早会回落,但从目前的观察,至少要半年或更长的时间,这波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的价格波动才能逐渐趋于平稳。

 供应链压力

  不改车企电动化决心

  4月11日,中汽协公布了国内汽车产销最新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4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9.3%。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高的同时,主力产品的集体涨价,则为产业的进一步升温增添了“疑云”。近期,新冠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受阻等多重因素叠加,给多家车企的生产及经营带来压力。

  中汽协在近期的月度信息沟通会中透露,展望全年形势,受宏观经济影响,汽车行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叶盛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目前车企在供应链层面的压力较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一定程度会遏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或将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叶盛基分析,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三重。一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二是我国的电池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对定价无控制力;三是中间环节的抬价、炒作。

  “2021年我国新能源(4.3100.081.89%)汽车产销高速增长,达到350万辆,销量增速远超行业预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在攀升,进一步加剧了原材料的需求紧张,进而带来了上游的非理性涨价。”叶盛基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现的这种不协调现象,可以说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科学规划,积极稳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其发展节拍尽量保持一致,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他看来,目前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非理性涨价迟早会有所缓解,车企短期内承受的来自供应链层面的压力,在市场的拉动下,并不能阻碍和严重影响企业的电动化进程。

  叶盛基认为,“车企要接受‘双积分’考核,要抓紧时间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当前的压力并不会严重影响到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步伐,但车企压力确实太大了,要想法子减压。”

  零部件再造产业需重视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价格已经飙涨8倍左右;六氟磷酸锂、锂辉石、磷酸铁锂材料等的价格涨幅同样惊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也随之升温。中信证券(21.0800.381.84%)分析,钴、锂、镍等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电池回收行业经济效益提升,预测2027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超1500亿元。

  叶盛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应该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基本同步,不能太滞后。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努力,共同实现。

  “动力电池的回收、拆解以及原材料的提纯,是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做大量的技术储备和生产储备。”叶盛基表示,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产业更需要对动力电池的再利用加以重视,一方面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减缓原材料紧张。

  对此,他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专项的基金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再处理工作,这对于弥补锂电池关键材料缺口是有实质性作用的。

  在他看来,无论是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企业,抑或是第三方的资本和公司,都有必要参与到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制造工作中。同时,叶盛基也提示,动力电池只是车辆核心零部件的一部分,车企有必要对汽车零部件整体的再制造和回收再利用工作加以重视。

  有相关分析表明,零部件再制造可回收报废产品蕴含附加值的70%左右,与原始制造相比,可节约材料、能源消耗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50%;与制造新品相比,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明显降低。

  叶盛基认为,大力发展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对汽车行业减排减碳和节能降本,以及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解决旧件进口途径和原料短缺难题,建立保险费率调节机制,鼓励引导消费者在汽车维修过程中使用再制造产品等。

  同时,集群化的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也特别值得鼓励和推广。叶盛基认为,以上海临港(14.2700.292.07%)的产业园区为例,该基地已成功吸引了多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入驻,并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展的优势,这些成功的案例是值得业界参考借鉴的。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