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重塑金融格局的当下,消费金融行业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从服务方式、产品创新等方面下沉,加快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
近期,招联消费金融“创新构建自服务体系 率先打造消保智能体”案例入选2025年度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成果。据悉,招联金融创新推出了数智化“自服务”体系,通过AI技术赋能信贷全流程,为个体奋斗者、新市民等长尾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服务。
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来看,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也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与研发力度,数字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盲区和痛点得到有效缓解。《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取得技术专利1242项,为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原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邵航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实现“普”与“惠”的平衡,并非简单地让利。消费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需在“普”的广度与“惠”的深度间找到动态平衡,这本质上是一场对风险定价能力、成本控制水平的综合考验。消费金融的服务对象多为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新市民、县域用户及蓝领群体,其信用信息不完整、收入波动性大的特点,在客观上推高了风险成本。消费金融机构应结合用户的金融、社交、消费等不同属性,依托数字化渠道,在更了解客户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在面对消费金融行业客群分散、风险波动的特性时,消费金融行业以数字化为抓手,不但实现了客户风险识别的数据化,而且有效拓宽服务覆盖面。“海尔消费金融创新性地将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应用于全流程风控体系,通过融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用户的身份信息、交易行为、还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纵深推进数字普惠发展。”海尔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用户身份验证环节,利用大模型的图像识别能力,能精准检测身份证伪造、活体检测中的异常行为。基于这些数字技术,海尔消金已成功上线非活体识别、身份证伪造检测等一系列关键反欺诈功能,挖掘大量黑灰产疑似线索,大幅提升了数字普惠风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目前,消费金融机构将贷款申请、资料提交、审批、放款等环节迁移至线上,用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无需线下奔波。这种零接触服务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还能突破地域限制,覆盖偏远地区或传统网点难以触达的客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接下来,重塑数字普惠服务,消费金融行业要加快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获客活客留客能力,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县域消费金融市场尚属于蓝海市场,发展县域消费金融市场既可以提升城镇居民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金融服务水平,又能不断扩大对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金融服务范围,从整体上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 数字服务提升消费金融体验2025-09-16
- 绿色金融创新提速2025-09-15
- 银行混合类理财凸显吸引力2025-09-15
- 理财子公司与中小银行代销合作尽显“资源互补”2025-09-12
- 数字人民币闪耀服贸会 中国金融开放加速“链接全球”2025-09-12
- 商业银行发力消费金融2025-09-11
- 下一篇:绿色金融创新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