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保险业强监管态势延续。《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信息统计发现,截至12月10日,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年内对保险业开出逾2000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超2.56亿元。百万级罚单频现,多人被予以终身禁业的顶格处罚。
业内人士指出,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假理赔和虚挂保费的“五虚”问题仍是行业痼疾,规范市场公平竞争刻不容缓,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则成为监管新趋势。
顶格处罚频现
据记者初步统计,年内至少有16家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金额超百万元,超20人被予以终身禁业的顶格处罚。监管机构针对行业痼疾持续“下猛药”。
因虚列费用等问题,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及相关人员收到215万元的“罚单”,成为年内之最。紧随其后的是太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及相关人员的170万元“罚单”以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及相关人员的169万元“罚单”,从处罚原因看,这两笔处罚均涉及“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和“财务或业务数据不真实”的情形。
“虚构业务套取资金”一直是近年保险业监管的重中之重。11月9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苍南支公司因“编制或提供虚假资料、虚构业务套取资金”等问题,被处以114万元的罚金;8月2日,时任厦门市天地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文元因“编制和提供虚假报告报表、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被厦门银保监局予以终身禁业的处罚。
同时,监管部门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今年4月,因“保险从业期间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行为,对机构代理人管理不到位问题负直接责任”,重庆银保监局连发五张“罚单”,对分属于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和新华人寿的11名保险从业人员予以终身禁业的处罚。
“一些机构为了抢市场、抢渠道、抢客户,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个过程中鱼龙混杂,会出现不合规甚至舞弊欺诈的情况。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假理赔和虚挂保费的‘五虚’问题仍是行业痼疾,规范市场公平竞争刻不容缓。”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风控及合规服务主管合伙人、注册会计师杨丰禹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行为太过短视,行业转型期,机构和从业者应看得更长远。
监管视角更趋精细化
监管处罚“出重拳”的同时,监管视角也更加精细化。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法规及监管政策,涉及保险资产管理、信息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险公司融资规范等领域。监管机构在保险资产管理领域提出了内外部审计要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及信息安全保护领域提出了评估要求。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密集发文,包括《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均强调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今年8月,国寿财险的两名员工和太保产险的一名员工,就因“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分别被处以禁业五年的行政处罚。
“监管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正不断加强。”杨丰禹表示,“随着数字化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多,监管自然要引导机构和从业者合理应用。在国家相继出台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背景下,保险业相应提出一些监管要求,也加强了相关处罚力度。”
机构认为,当前行业普遍面临渠道圈层与客户圈层不匹配、渠道能力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等困境,保险代理人改革需更进一步,转型已成行业共识,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多元渠道更是大势所趋。
开源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高超表示,行业向高质量转型的本质是重构商业模式,由以往的人海战术、节奏营销、费用推动的模式转换成基于客户需求的顾问式营销,而代理人渠道需要的不仅仅是清虚与赋能,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和能力上进行转变和升级。
- 保险业年内开出逾两千张罚单 金额超两亿五千万元2022-12-12
- 业务统计制度明确 为发展绿色保险指明方向2022-12-09
- 新标准为发展绿色保险指明方向2022-12-08
- 资产负债改善共振 保险股估值持续修复可期2022-12-06
- 首批6家险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全部落地2022-12-05
- 银保监会: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