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绿色转型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1-12-31

  2021年,江苏省盐城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志着盐城迈上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台阶。

  近年来,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走出了坚实的生态文明建设“盐城路径”,自然生态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盐城市在全国最早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生态保护制度体系。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取得了最高等级的自然生态保护荣誉。今年,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环境质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区域经济形成低碳发展的“盐城样本”。坚持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拥有5个专业化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13个,成为“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城”。盐城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光伏产业重地。细致开展生态修复,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制定《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已逐渐打造成为国际迁飞候鸟保护领域的“知名品牌”。探索建立GEP核算体系,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打通与其他生态文明改革任务的关联,充分发挥GEP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典范,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江苏省委对盐城提出的殷切希望。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转型上示范引领。积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竞逐新赛道,发挥好湿地碳汇优势、世遗生态优势、新能源产业优势,实现利用生态优势换道超越。”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盐城市坚定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十四五”发展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高颜值擦亮生态底色,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夯实美丽盐城的“生态基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范。

  践行“两山”理论的盐城样本

  自带“饭勺”的小鸟勺嘴鹬惊艳亮相,镜头带着观众探寻解密它的食谱,拜访跳跳鱼等湿地里的小可爱们……2021年10月8日起,连续3天,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将镜头聚焦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向世界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盐城故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由北向南迁徙的候鸟开启了一场与黄海湿地的盛大约会。《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2021年10月从全球七大洲26个国家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近年来,盐城市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尤其是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落脚,麋鹿种群数量和扩散区域发展迅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盐城市积极构建东部沿海“绿色风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盐城样本”。

  “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盐城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大美湿地就是盐城的金山银山,盐城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拓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保护湿地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促进富民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大保卫战”成绩单亮眼

  2021年新年伊始,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给盐城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对2020年盐城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江苏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祝贺。

  2021年是 “十四五”开局之年,盐城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源头治理,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向好。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全省领先,今年2月起,盐城市连续10个月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前20名,为全省唯一,创历史以来最佳;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11月底全市Ⅲ类水质水体比例达到94.1%,优于年度工作目标7.8个百分点;全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100%;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迅速提升,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168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率达到97%;扎实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建设,处置利用能力达到每年57万吨。

  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全省率先修编完成《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建立健全大气、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和生态环保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垂直管理改革、综合执法改革“三项改革”任务。

  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盐城市坚持目标导向,严格落实国控省控监测点“点位长”制,开展“治臭氧降扬尘保优良”专项行动。突出重点行业工业企业、VOCs、餐饮油烟、扬尘污染、移动源等综合治理,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组织实施“治气”十大工程,推动415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重点加大对各类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力度,狠抓“八达标、两承诺、一公开”制度落实到位,严格实施扬尘管控“红黑榜”制度。截至今年11月,全市空气综合指数为3.52,同比下降4.6%,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同比减少3.7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88%,优良天数294天,同比增加9天,全省第二。

  不断强化水污染防治。盐城市对全市51个国考省考断面逐一制定水质达标保障方案,按照“十无”和“五个全覆盖”要求,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2021年完成9个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面积368.71亩。提前谋划,科学制定汛期水质保障方案,7月~9月,全市17个国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3项主要指标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3%、21.08%、43.69%。全面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形成“一断面、一方案、一张图”,为全年水质优Ⅲ比例贡献了9.8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盐城市积极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完成107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和农用地块详查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覆盖率为100%,自然村治理覆盖率为40.01%,农户治理覆盖率为40.25%。为切实解决小量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成本高等问题,积极推进3家企业开展小量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试点,建立了盐城市小量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了小量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生态环保从“治标”走向“治本”

  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盐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思路,系统谋划战略战术,按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会同各地各部门抓牢重点,补齐短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力提升,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要求,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实施畜禽粪污工厂化治理、尾水生态湿地建设、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等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做足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

  强化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持续擦亮“盐城好空气”品牌,对接国家和江苏省要求,实施“十四五”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规划,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 聚焦“减污降碳、源头治理”,强化PM2.5和臭氧削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治臭氧降扬尘增优良”,推动全市环境空气高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构建土壤安全防线。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强化污染地块转变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的管理,做到“应查尽查、应管尽管”,完善污染地块“一张表”“一张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管机制。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盐城市已圆满完成,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跨入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级市之列,水环境质量国考、省考以上断面达标率均达到100%。

  绘就绿色转型新画卷

  绿色生态是盐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围绕放大“世遗”品牌效应,盐城市牵头成立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不断扩大生态“朋友圈”。两年多来,盐城好生态更显“国际范”,持续办好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盐城智慧”,提供更多“盐城经验”。

  盐城市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推动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和沿黄海城市带,全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近 1/2、全球 1/10,成为名副其实的 “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建湖县、盐都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东台市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盐都区创成苏北唯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盐城市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国家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整合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努力让“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细致开展生态修复。盐城市启动实施串场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抓紧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可示范的生态修复亮点、鸟类栖息家园,确保创成国际湿地城市,生态绿色品牌进一步彰显。

  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随着一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的编写和世遗进百所高校等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市将遵循新发展理念,抢抓“绿色转型”的大势风口,实施一系列“硬核”保护举措,为生态留白、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打造“美丽中国”的盐城样本,让一个面朝大海、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汇聚八方宾朋、走进市民生活。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