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世界“渴对角线”上不断“收缩”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3-23

今年58岁的范兰池至今记得39年前第一次喝上滦河水的幸福时刻。

  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天津市政府为让百姓品尝滦河水,还给每户发放茶叶,刚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读书的范兰池也得到了一包。

  “感觉真是清甜!”现任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范兰池回忆说。

  缺水的天津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着“自来水腌咸菜”这样一句话——因为海河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天津的水质苦咸,不能泡茶喝。

  那时的范兰池想不到,自己毕业后竟然会和水打交道,更想不到30多年后还喝上了长江水。

  2014年底至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天津引调长江水超70亿立方米,使天津形成了以南水北调、引滦工程为骨架的供水新格局,有效缓解了用水紧张。

  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在世界“渴对角线”上不断“收缩”的一个例证。

  “渴对角线”是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弗兰克·加朗多年前提出的概念,这条线起于直布罗陀,经过马格里布、中东、中亚,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沿线居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这是世界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渴对角线”在中国境内是从西北地区经河西走廊,延伸到华北、东北地区。这与中国自古“南丰北缺”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基本吻合。

  通常来讲,中国可以划分为10个水资源一级区,“渴对角线”上的“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大约仅为“南方4区”的四分之一。

  弗兰克·加朗认为,在“渴对角线”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干渴”的严重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在“渴对角线”穿过的地区,通过区域间调水和协作逐步解决着这个问题。

  2014年,中国“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为4658.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7.1%,2020年,其水资源总量为6645.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21.0%。

  短短数年间,近4个百分点的提升,离不开世界最大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累计调水约494亿立方米,其中,中线向豫冀津京调水超过441亿立方米,相当于把1.7个鄱阳湖的水搬到了北方,深刻影响着沿线1亿多人口和几十座大中型城市的发展。

  以北京为例,2014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的1/21。经过7年,“南水”入京已超过73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300万,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64米,人均水资源量提升至150立方米左右。

  当然,区域协作调水的过程也异常艰辛,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有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万移民告别故土。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村民2015年还在喝着雨水存储的水窖水。2015年底,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村打的第15眼深井终于稳定出水,铺上管线就能实现自来水入户。在后来的日子,这个河北省级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

  类似的故事也频现于西北。2020年6月,新疆伽师县最后1.53万人喝上了跨城引来的可口淡水。此前,为了寻找水源,伽师县水利局原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跑遍了周边大小河流,先后定下13个方案。水通了,他也累倒在工作岗位,与世长辞。

  截至2020年,按照现行标准,中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八成以上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告别了为吃水发愁、缺水找水的历史。

  现在,中国在世界“渴对角线”上的奋斗仍在不停推进。2021年,甘肃省引洮工程全线建成,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首段成功试通水……除此之外,一系列科技手段也在这条线上应用,实现对水资源的“开源节流”。

  在渤海湾畔的国投北疆电厂内,由8条蒸馏生产线构成的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设计日产能20万吨,2013年10月起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入市政管网的海水淡化项目,为天津滨海新区有关住宅、企业提供淡水,让“向海要水”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6.7亿立方米、全国总人口为13.47亿人,2020年这两个数据变为31605.2亿立方米和接近14.12亿人。

  在范兰池看来,中国水资源总量10年来的增加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这让中国在世界“渴对角线”上不断“收缩”。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