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正在转型升级,在“两新”等政策推动下行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回收总量达到4.01亿吨,同比增长6.5%,回收价值达1.33万亿元。资源回收体系也正在构建从回收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到利用基地的多层次网络,“物联网+智能”回收、流动回收、定时定点回收、互联网APP预约回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去年9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这一行业“国家队”组建成立,使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同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回收体系、技术经济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宏观政策有待完善。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有关事项的公告》,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收风险,但目前还存在购买方和销售方之间如何配合、个人所得税代扣及汇算、交售额度、风险防控等问题。同时,关于资源化产品的标准尚不完善。再制造行业在旧件检测、再制造毛坯修复等关键环节未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缺少废旧零部件质量检测和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低。受低值可回收物产生源分散、价值低、回收成本高、难以聚集等因素制约,以废旧纺织品、低值废塑料、废玻璃等为代表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渠道始终存在堵点和障碍,回收利用率较低。
三是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有待完善。在一些地方,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相关配套产业,各企业项目之间较为独立、分散,生产的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不规范企业,粗放拆解、“二次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较低,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四是地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除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外,地方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专业化、先进性企业较少。
五是关键技术研发转化不足。比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和提炼技术还有待改进,导致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多数进入生活垃圾系统处理造成浪费。对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兴领域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创新和储备不足,大多停留在简单粗放拆解的水平,在实现梯次利用、发挥更大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此,笔者建议,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制定梯度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以更好地激发企业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的积极性。
加快构建覆盖区域、组织、产品等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认证体系,建立完善的二手商品流通服务标准。加快研究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溯源管理和回收利用体系,尽快打通回收、再制造、再利用的路径。加快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加大对现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升级改造的扶持力度。
此外,还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议制定出台相关碳普惠管理办法,推动减废行动与碳普惠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覆盖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政策、标准、技术一个都不能少2025-11-20
- 第三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督察进驻2025-11-20
- 广西首个抽水蓄能工程全面蓄水2025-11-19
- 三级联用技术实现废气异味治理“感官达标”2025-11-19
- 捕获高空风能,“会飞的电站”来了2025-11-19
- 第三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全面启动2025-11-18
- 最新推荐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