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河:打造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升级样板”
农民日报 2022-06-27

位于鲁西北平原、黄河北岸的齐河,多年来打牢了农业大县根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2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2亿斤以上,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

  近年来,他们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大力开展“吨半粮”创建、加快推动农业“六化”发展,着力建设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强县,努力实现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近日,山东省公示了首批现代农业强县创建名单,齐河县成功入选!此前,齐河还在去年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六项国家级农业领域荣誉称号。传统农业大县齐河,如今正昂首迈步在奔向现代农业强县的道路上。

  “吨半粮”创建——

  筑牢农业根基,让粮食生产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让农民种粮有效益

  农历新年一过,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就在齐河召开,针对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带来的不利情况,国家进行紧急部署。齐河深入开展科技壮苗、抗逆保穗等行动,组织培训300余场次、发放明白纸15万份,抓实小麦返青、拔节、灌浆等关键环节,细化防倒春寒、干热风、病虫害的应急预案,落实“抗逆保穗”“一喷三防”等措施,促弱转壮成效显著。6月18日,齐河县全面完成夏收任务,经省农科院、省作物学会测产,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小麦亩产660公斤以上,“吨半粮”核心区亩产811.6公斤,“吨半粮”创建夺取“开门红”,全县小麦亩产571.7公斤、总产13.16亿斤,实现了夏粮丰收。

  之所以夏粮丰收保卫战取得成功,天帮忙更要人努力。“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坚持‘书记抓粮’‘党政同责’,通过抓好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指挥田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说。

  从2021年开始,作为“书记工程”,齐河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辅以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和科技服务提升六大工程,今年目标20万亩,到2024年实现50万亩建设任务,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

  创建“吨半粮”背后,是为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的真正提升,其中种子和耕地是两个要害。为此,齐河大力建设协同育种中心,做强做优齐源金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年培育2个玉米品种、2个小麦品种,力争全县粮食自主研发品种覆盖率5年实现100%。

  同时,全县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80万亩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下一步还将投入9亿元,确保2024年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在齐河,抓粮“有政策、有人管”。全县聚焦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科技保障、金融保障,通过县抓示范区、镇抓示范方、村抓样板田,50万亩示范区全部落实到地块、明确到人头。县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更新换代、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补贴。

  在齐河,种粮“有人教、有人帮”。全县聚焦搭建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聘请22名全省知名技术顾问,成立15个督导组,每村遴选1名农技网格员,开展农技服务,确保小麦“七配套”、玉米“七融合”等技术落实到位。

  如今在齐河,粮食生产早已不是“看天吃饭”的传统产业,而是充分融合现代产业要素、有体系和政策保障的支柱产业。农民种粮有钱可赚、有账可算。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0元、增速14.1%。

  农业“六化”发展——

  推动农业转型,用现代要素武装传统农业,用改革促进提档升级

  齐河农业规模体量大,去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体量大意味着转型难度也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邵朱军说,“我们大力推进农业‘六化’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他所说的“六化”指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产业化。

  社会化服务是齐河农业又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他们全面推行“供销社+国企+乡镇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服务模式,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个,综合托管率达到90%以上,农户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更关键的是,通过社会化服务,10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13%以上的村突破5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在位于胡官屯镇的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这里实行订单式农业生产,统一种植和机械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统购统销,托管服务土地已达60万亩次。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活水浇灌。在年初春耕备耕关键时刻,齐河农商银行将支持农业生产与“农贷工程”“金融送贷”等结合,依托整村授信和立体式走访点对点对接,对种粮大户、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等提高金融扶持力度。目前共建立基层走访队伍28支,走访村庄982个,获取农业需求信息14300余条,发放涉农贷款共计72.97亿元。

  当数据成为重要的市场要素,智能化也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齐河大力实施“智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线上技术服务平台+农场管理系统+精准农业”的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农业样板。

  经过多年发展,齐河农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再到制定标准的跨越。齐河发布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和《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这是国内第一个县级粮食生产标准。通过标准制定,齐河绿色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进一步叫响了“黄河味道·齐河”区域公用品牌。

  打造全产业链——

  强化园区建设,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实现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现代市场要素的注入,为齐河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种粮能赚钱,粮食就安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庆海说,“只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粮食附加值和农民种粮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是齐河的优势产业,粮食占全县种植业的比例达到59.5%。因此,延伸产业链条,齐河将基础和出发点就放在“粮”上,围绕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和产业链“接二连三”,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聚集21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0%。

  在位于齐河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核心区的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记者走进手工车间,便能闻到浓郁的麦香。干净整洁的车间内,几十名工人熟练配合,正在加工包子、馄饨等食品。“厂子就在家门口,我在这干活儿每月收入三四千元,家里的地托管出去,自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挣钱顾家‘两不误’。”车间工人路开香很满足。

  “我们使用本地优质小麦生产上百种面点,每天要消耗60多吨面粉,产品投放市场反响很好。”公司经理张丰泽说。这家公司依托齐河优势,从一家面粉加工厂逐渐成长为以挂面、速冻面米制品、豆制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近年来,齐河不断优化粮食结构,目前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

  在培育龙头企业同时,齐河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鲁粮、天润等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力争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优势,齐河大力发展新业态助推产业深度融合,挖掘黄河文化、鲁北民俗、水乡风情的文化特色,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依托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0余处,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1.53亿元。

  齐河县县长陈光春表示,下一步,齐河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开场战,以产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德州创建“中国食品名市”作出齐河贡献。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