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看那山明水秀景如画,听那鸟叫虫鸣好乐章”“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歌词里,饱含着人们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向往和喜爱。
为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接下来该怎么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最近印发实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等。一起来看看——
《意见》明确的主要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保持衔接,突出系统谋划、科学实施、分步推进
《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我国仅用7年左右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空气治理进程。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增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说。
成绩令人振奋,不过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意见》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到‘深入’,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 2.5 )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意见》明确的主要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保持衔接,更加突出系统谋划、科学实施、分步推进的策略。”王金南说,特别是对8个标志性战役均提出了量化攻坚目标,比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等等,这将有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实施一批标志性战役
《意见》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理解“更高标准”?
王金南表示,“更高标准”意味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已有基础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更周密的安排、更灵活的打法,进一步深化攻坚策略,创新攻坚机制。
“《意见》在总结拓展‘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十四五’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继续实施一批标志性战役,接续攻坚、久久为功。”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十四五’期间,既要继续大幅降低PM 2.5 浓度,又要有效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还要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目前正在加紧编制《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对《意见》中的指标进行细化量化,明确深入攻坚举措。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意见》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思路,强调减排和扩容两手发力。“将在国控断面点位新增近1倍的情况下,把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提升至85%,黑臭水体治理将县级市纳入范围并要求基本消除,新增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分区分类提出治理思路和举措。”王金南说。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意见》坚持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提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重点举措。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意见》明确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等生态保护重点任务。
“我们要紧盯‘好差两头’,既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提供更多优美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说。
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已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意见》明确,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排放特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减污增容的环境效益,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王金南说。
王金南表示,《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如,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更加注重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更加注重协同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
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明确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等。
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钱勇表示,要优化攻坚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政策工具,联合各部门制定实施更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艰巨。”王金南说,“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目标任务,全力推动《意见》贯彻落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2021-11-17
- 我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专家:需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2021-11-17
- 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2021-11-17
- 烟台海阳:核能供暖更暖人心2021-11-16
- 低碳试点应发挥示范表率作用2021-11-16
- 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成科技成果转化苗圃 三大“历史难题”亟待政策化解2021-11-16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