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人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及其具体任务。发挥数字技术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是创新和完善调控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加速创新,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技术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是辅助经济治理的基础。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也是动态的、系统化的,以不间断的“流”的形式存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有效收集、高质量处理这些活的大数据资源,可从中发现规律、挖掘信号、分析问题,进而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是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必然选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调控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的依据与基准,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关系到数据治理和经济治理效能的优化。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加快大数据高效安全开发,挖掘和拓展宏观经济大数据资源,建立和优化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监测预测预警平台和共享交换平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升运用机器学习、知识发现等数字技术新成果进行市场分析、形势研判、政策模拟、效果反馈的能力,尤其要通过实时监测实现对经济运行和结构变化的实时跟踪。当务之急是要坚决破除部门间“数据壁垒”、彻底消灭“数据孤岛”,理顺横向和纵向政府间关系基础上,促进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交流共享,破解大数据瓶颈限制。
当好“摄像头”,更要用好“显微镜”。增强宏观政策落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首先要善用数字技术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靠科学分析与智慧决策强化各领域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应当重视大数据与一般统计数据在相互检验、交叉复现方面的关联,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经济核算制度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增加能反映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科技创新与全面绿色转型状况的指标。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应当进一步完善经济景气预报体系,建立内外部重大风险冲击识别和预警机制,重点加强财政、金融、房地产、重要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防控,强化对不同领域监测预警的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要用好大数据管理社会预期,用好数字技术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动态目标平衡方面,要通过对总量指标、结构指标的监控,适时调整年度计划、专项指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工作重点,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时搞好外部环境监测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过程管理方面,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动态监测、中期和总结评估,突出以数据分析为依托反映经济景气度,逐步完成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比如,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达机制,推动资金高效精准投放到终端,创新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数据联通共享,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及其实施的节奏和力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为标准,全面有效合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我们方能重塑调控与治理范式,实现从传统的定性的经验型的粗放的被动式响应,向现代的数据型的精准的主动式预见的转型升级,从而更好熨平经济波动,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做出了系统安排。为把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数字社会环境,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完善与数字经济治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推动监管数据采集和共享利用,一定能让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更好服务新发展阶段,让数字文明更好助力新发展格局。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1日 10版)
- 善用数字技术创新宏观调控2022-04-11
- 上海抗疫: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2022-04-11
- 释光测年技术揭开远古良渚遗址奥秘2022-04-11
- 阿尔茨海默病与预期寿命由同一因素决定2022-04-06
- 国内首次实现V频段低轨卫星测控2022-04-06
- 我科研人员开发高压电解液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体系2022-04-06
- 下一篇:上海抗疫: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