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育耐盐适盐特色品种,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考察时强调: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5亿亩适宜种植粮食。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将促进我国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农业技术、农田水利、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措施改造盐碱地,并在各盐碱区形成了众多带有区域特色的关键技术。经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的趋势。
盐碱地的改造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一,部分地区盐碱地利用具有盲目性,保护性开发意识不强。其二,盐碱地特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种植,从事耐盐碱植物选育、精深加工的企业实力相对较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其三,“耐盐”种子研发的技术要求较高,产学研有效对接还存在障碍和卡点。
实现盐碱地“华丽变身”,需在“新”字上下功夫。
理念更新,变资源劣势为产业优势。变“废地”为宝地,首先需要将传统对盐碱地的消极评价和处理方式转变为积极的产业利用,遵循生态循环系统规律,通过科学管理和科学种田,提高盐碱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率,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筛选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品种,挖掘盐碱地利用价值和潜力,将其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农业产业宝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收益。
科技创新,以技术攻关促成果转化。以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气性,增加土地肥力,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以盐碱地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渗漏,避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利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依循水盐运动规律改良盐碱地;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合理配置肥料有效减少盐分积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挖掘利用耐盐碱基因,研发抗盐性强、适盐耐盐的品种,选育推广优质特色品种,提升盐碱地产能。
土壤焕新,让“盐窝窝”变身大粮仓。充分考虑盐碱地改良区的气候特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土壤水盐动态规律,优化完善盐碱地改良综合措施,减少水土资源浪费,降低运行维护费用,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不断创新综合改良技术,提高盐碱地改良效率,增强土地土壤质量,为提高耕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出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从各地盐碱地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农业新路径。在盐碱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选种盐渍稻、盐蓬等耐盐作物,探索鱼虾蟹等水禽养殖业,选择耐高盐碱度土壤的经济作物,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盐碱地+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链条落地。科学规划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入驻,宣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和营养价值,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 依靠创新开发盐碱地巨大潜能2023-05-17
- 我科学家实现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量子测量2023-05-11
-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渐入佳境2023-05-11
- “拉索”探寻高能宇宙线起源2023-05-11
- 打造“能源矩阵” 锻造“灵敏神经”2023-05-11
- 世界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投用,能效转化率提升一倍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