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存在投机炒作成分 多方发力应对助企业渡过难关
经济参考报 2021-06-15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上,多位专家围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基本面成因及启示”展开研讨。专家表示,宏观因素是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存在投机炒作成分,建议短期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长期要拿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郭彪指出,宏观因素是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疫情导致的供求缺口。在疫苗普及之后,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在需求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复苏,而巴西、智利、印度等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给国仍深陷疫情危机中,供给端增长的速度没有需求端增长速度快;二是美元货币宽松叠加财政刺激计划。很多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定价,美元超发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为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汤珂认为,供给、需求、金融这三大属性决定了大宗商品的价格。目前大宗商品现货比期货价格高很多,这是一种贴水现象,说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供需不匹配造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将来不会有金融化因素。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期货的政策措施,大宗商品价格立马下跌,由此看出,除了供需因素外,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事实上含有一定的投机成分。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由基本面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基本面供求矛盾如果在短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价格上涨的格局和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也不大。他同时表示,不必过于担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下游,猪肉价格的下跌令CPI仍在低位徘徊。

  对于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汤珂建议,首先,货币政策不应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做出改变,因为如果为了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加息,引发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的产品出口。短期看,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国家的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向上游企业倾斜,大宗商品的输入性通胀和价格高波动使上游企业承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学会利用衍生品规避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长期看,要从根本上避免通胀压力还是要拿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没有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金融因素再次把大宗商品的价格炒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会负担较大的进口成本。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