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8月30日,核心区控规全文发布,文本共五章76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与具体要求。
核心区控规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同时,提出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
那么,此次发布的核心区控规中有哪些亮点?又新增了哪些内容呢?
公共服务
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
核心区控规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通过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在这里,考虑到当前的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确定因素,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老城保护
明确11类保护对象
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规划围绕老城核心价值,深入解读“应保尽保”的保护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九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明确核心区11类保护对象,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其中。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价值挖掘、更加广阔的保护视野,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街区更新
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个特点: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这些特点在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实施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保护为更新重点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区的特点与定位。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内容。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顶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修缮以及调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区保护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应该是减量更新;不以规模论,而是以服务品质论。这就需要以绣花功夫做出精细活,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政策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韧性城市
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明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探头”作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长效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标准设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洗消设施。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用好物业企业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
建设韧性城市。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
林荫街巷
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并能够体现老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风貌。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林荫街巷不断追求绿化景观的优化建设,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林荫街巷将种植高大茂密的乔木,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并设置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共同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尤其是林荫漫步道将使市民在漫步中领略自然的生机盎然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什刹海环湖绿道、传统商业文化漫步道、红墙漫步道、文化探访路漫步道等多种主题的街道风格串联其上,展示核心区特色,成为核心区步行的精品路线。
交通出行
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区控规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在安宁交通方面,核心区控规提出,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哪儿: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等2020-08-31
- 我国首部资源税法税明日施行:规范减免 简化申报2020-08-31
- 李克强:落实新增财政资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2020-08-31
- 王毅:中挪双方要做到三个“把握好”2020-08-28
- 澳大利亚牛肉查出禁药,被中国暂停进口2020-08-28
- 多地加紧谋划新一批重大水利项目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