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10月以来,CPI同比增速首次滑落至负增长区间。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其中,猪肉价格的走低带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进入通缩状态。从非食品项表现看,11月非食品价格由10月持平转为下降0.1%,这是近10年以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
如何看待未来的物价走势,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缩风险?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向好,不存在通缩的基础。“预计CPI通缩状态或要延续到明年一季度,但伴随经济修复带动消费需求上升,以及价格基数变化,预计明年1季度后CPI同比将恢复正增长,经济持续进入通缩的风险不大。”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11月C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其中,11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回落,同比下降0.5%,比10月回落1个百分点,是继2009年10月以来首次滑落至负增长区间;环比下降0.6%,降幅较10月扩大0.3个百分点。
对于此次“转负”,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食品价格由10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受到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猪肉价格的走低带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的下行,转入通缩状态。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10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此外,受不利气候条件过后鲜菜供应增加影响,11月菜价跌幅扩大,同比涨幅也回落8.1个百分点,是影响11月食品价格涨幅变化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董莉娟表示,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
从非食品表现看,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非食品价格由10月持平转为下降0.1%,这是近10年以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从环比看,非食品价格由10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此外,伴随疫情影响周期拉长,居民消费心理仍然谨慎,衣着、居住等诸多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价格持续处于同比下滑状态。
“这表明尽管近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服务消费数据明显改善,但消费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当前消费总体上依然比较疲弱,消费需求不足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王青表示。
此外,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连续5个月持平,一直处于2013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主要受国际油价回升、国内工业品价格普涨拉动,11月PPI环比上涨、同比跌幅明显收敛,一改8月以来环比涨价动能弱化、同比未现改善的趋势。11月PPI环比由10月的持平转为上涨0.5%,创下逾两年来最高环比涨幅。11月P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收窄0.6个百分点,收窄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追问1
中国经济是否存通缩风险?
如何看待未来的物价走势,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缩风险?
对此,王青认为,12月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小幅回升态势,加之上年同期CPI基数走稳,预计12月CPI同比降幅不会进一步扩大,会保持小幅负增长。结合当前物价边际变化,以及2020年一季度物价基数明显偏高等因素,预计CPI通缩状态可能要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不过,伴随经济修复带动消费需求上升,以及价格基数变化,预计明年1季度后CPI同比将恢复正增长,经济持续进入通缩的风险不大。12月生产资料PPI环比将延续上涨,同比跌幅有望进一步收敛。
此外,在PPI方面,王青认为,短期内国际油价和国内工业品价格还将保持震荡上升态势,12月PPI环比将延续上涨,同比跌幅有望进一步收敛至-1%左右。
民生银行(5.380, 0.02, 0.37%)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一方面,虽然11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但CPI仍然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主要受猪肉价格主导,去年通胀中枢走高和今年通胀中枢回落,基本都是由猪肉价格变动导致的食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够反映经济真实需求,11月核心CPI同比增长0.5%,已经连续5个月持平于这一增速,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可以说,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温彬表示。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政策取向,温彬认为,临近年末,跨年资金需求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
追问2
如何提振消费,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11月物价数据以及此前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当前需求不足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消费增速恢复缓慢。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受疫情的影响外,今年消费增速下降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首先,消费增速的下降和近几年收入增速下降有关。第二,由于疫情和国际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就业和收入增长缺少一定的信心,这也会影响到消费增长。另外,过大的收入差距也是导致消费增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受到疫情的影响更大一些,疫情有很大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进而影响到消费增速。”李实说。
消费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中等收入群体,如何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让大家有钱花、敢花钱?对此,李实建议,一方面,加快居民收入增长,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主要靠现在的低收入人群的加入,也就是说低收入人群成为潜在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潜在的中等收入人群。但受制于户籍制度、城市中歧视外来人口的就业政策,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不稳定。为了使得这个人群成为稳定的潜在中等收入群体,需要破除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制约,需要取消一切歧视性的就业政策,给他们更多的公平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此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要注意防范一些中等收入人群落入低收入人群行列。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李实认为,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他们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稳定。从社会政策方面看,我们需要更加完备的保障和保险制度,以此来抵御外来冲击和疾病带来的对收入的影响。”
- 11月全国CPI同比下降 专家称没有通缩风险2020-12-10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促进人身保险相关措施2020-12-10
- 海南公布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讨论稿的说明2020-12-08
- 王毅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视频交流2020-12-08
- 国家广电总局: 加快发展高清/超高清和5G高新视频2020-12-08
- 香港金管局正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