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金融服务精准发力
经济日报 2022-01-17

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举世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拉开大幕。“目前,场馆和基础设施已全面完工并达到办赛要求,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持续优化。”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介绍,在过去一年里,北京冬奥组委与国内外有关方面紧密合作,按时、优质完成了各项筹办任务。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设、国家体育馆改造扩建、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建设背后,金融信贷服务如何精准发力?比赛期间,来华外籍运动员、工作人员的外币现金兑换、借记卡开户、跨境汇款等需求如何满足?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的所有商家均可进行数字人民币支付,支付环境建设如何保障?面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冰雪经济,保险保障又将发挥什么功能?

  找准重点项目需求

  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一项项工程相继宣告完工,一场场测试活动陆续收官。

  体育产业、重点工程通常融资需求强、资金量大、周期长。面对以上特征,如何找准金融服务的着力点?金融体系给出的尝试是,一方面,围绕冬奥会场馆和配套设施的新建扩建,做好综合化金融服务,尤其是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围绕冬奥会延伸的电力、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做好重点规划。

  从2018年1月23日打下第一根桩,到如今顺利完成“相约北京”国际测试赛,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备受关注。它还有一个独特的别名“冰丝带”,3360块曲面玻璃拼成的22条“丝带”耀眼夺目;它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冬奥会赛时将承担大道速滑比赛任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完成国家速滑馆项目贷款审批的银行。“我们2018年初就开始项目对接,当年6月完成了贷款审批,审批金额达8亿元,目前已投放2.2亿元。”工行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工行高度重视国家速滑馆的建设工作,与项目股东方、运营方一道,积极设计、优化项目融资方案,既要保障建设的顺利推进,又要给赛后场馆的平稳运营预留空间。

  除了新建场馆,部分场馆也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国家体育馆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综合利用、低碳使用均备受重视。场馆集合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冬奥会后将继续对市民开放,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

  “为积极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履行国有大行担当、发挥金融服务优势,工商银行总行、分行联合组建了专门工作团队,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多区域联动、多条线协同,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该行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1年12月末,工行为冬奥会主场馆及相关配套项目已提供授信支持超200亿元。

  创新赛时金融服务

  冬奥会正式开幕后,比赛期间,来华人士、外籍运动员、奥组委工作人员等群体又将对金融服务提出哪些需求?如何有效保障这些需求?记者获悉,目前赛时金融服务已做好准备。

  1月4日,中国银行北京主媒体中心支行副行长王婷及其同事正式开启冬奥金融服务。“赛时金融服务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王婷说,一是在冬奥临时网点,中行将为冬奥短期来华人士提供借记卡开户服务,以及支付、存取现金、外币现金兑换、跨境汇款、境外汇款公司收款、开立外币携带证等服务。

  二是为来华的外籍运动员、工作人员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为解决“冬奥短期来华人士未持有境内长期签证”这一问题,中行已制定特殊方案,以上人群可实现借记卡便捷开户。“此外,冬奥短期来华人士可以持注册卡,直接在冬奥临时网点、签约酒店前台办理外币兑换业务,不需要提供护照等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王婷说。

  三是拓宽数字人民币的场景应用。王婷介绍,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的所有商家,目前均可进行数字人民币支付,含竞赛场馆、国家体育场、主媒体中心、山地新闻中心、冬奥村及签约酒店等。

  数字人民币的落地,离不开支付环境建设,这也是此次金融服务冬奥会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金融监管部门部署,为确保冬奥签约酒店的支付服务,签约酒店均需配置“金融店长”,他们是酒店金融服务的核心责任人,对分管酒店的支付环境建设情况负全责,确保本行和他行的支付设备、服务正常运转,万无一失。

  “工行作为主责任行的冬奥签约酒店有16家,全权负责冬奥酒店支付环境建设,涵盖五大场景,即POS收单、外币代兑、数字人民币、现金收付、ATM自助机具。”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行涉冬奥酒店的各类支付功能、设备配置、服务规范、标准标识已全部到位,签约酒店均已具备冬奥金融服务能力。

  强化风险管理保障

  除了信贷支持、赛时服务保障,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也是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保险服务的角色日益凸显。

  2021年,安联保险集团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保险合作伙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冬奥会期间,安联集团将通过定制化的保险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奥运,为北京冬奥组委提供了包括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健康险、车险和旅游险等多种保险产品,以及道路救援、医疗救援等相关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持续发展,体育保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均对积极培育体育保险市场进行了部署。

  从国际经验看,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可围绕赛事筹备和组织的全过程设计定制化的保险服务方案,保障范围涵盖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和观众在内的参与者,以及体育设施、赛事门票广告收入等,为主办方防范、转移、应对风险提供保障。

  据记者观察,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体育保险既有单一保险,又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具体可分为四类:一是面向运动员、观众、志愿者及所有参与人员的人身意外保险;二是面向体育组织者的重要赛事组织责任险与取消责任险;三是面向体育设施与产品提供方的责任险、财产保险;四是面向专业运动员的专属健康产品、职业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

  “考虑到大型赛事的影响广、风险大,保险公司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一是加强风险管理服务,从场馆设计、器具布置、防疫检查、应急救援、特殊情境下人员疏散等方面提出防灾减损建议;二是加强风险数据资料、专业团队建设;三是加强与赛事组委会、应急管理部门、公共安全部门等的深度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金融机构应以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冰雪经济需求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推出更多的适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