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商业银行频频发力金融业务、数据处理、安全管理等领域的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中国证券报记者12月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及分析”板块,以“银行”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检索结果超5万条。
专家对此表示,银行专利申请量攀升背后,不仅映射出银行创新能力的增强,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具有产出,同时也体现出银行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明显增强。
银行布局专利申请
12月以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公开了在金融业务、安全管理等领域申请的专利项目。例如,中国银行申请的专利“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及装置”,可应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或金融领域,提高联邦学习模型输出的入侵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工商银行申请的专利“金融业务处理流程配置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涉及计算机技术及金融科技领域,能够提高配置得到的金融业务信息与用户的匹配度;建设银行申请的专利“密钥分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云原生技术领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密钥数据的安全性。
大型银行在专利申请方面占据较大份额。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来看,这主要与大行在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入、研发体系等方面具备优势有关。但近年来,新网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以及招联消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在发力金融科技,申请了不少专利。
积极探索金融科技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工商银行获悉,该行正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向业务价值转化,全面布局人工智能(AI)大模型、量子计算、北斗定位、空间信息等前沿技术领域。上半年新增公开专利1878件,累计专利授权数量2941件。关于AI的应用情况,工商银行已构建百亿级模型训练体系和推理体系,正在开展千亿级模型的引入研究。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林海明表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增高,透露出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布局,表明银行正在寻求金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意味着银行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在林海明看来,金融机构在申请专利时,确保专利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最为重要。金融机构需要确保其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独特的创新性,以满足申请专利的要求。此外,银行还需要考虑相关专利的商业化和市场推广,确保能够带来商业价值。
科技输出或成新趋势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银行紧跟科技前沿是好事,一方面说明银行正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更加关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事实上,银行也需要结合自身能力,理性看待。以AI大模型为例,有能力的银行可以高度关注、积极投身其中,但也不能盲目追求潮流概念,可借鉴同业的一些做法。有能力的大行可向中小银行进行科技输出。”
围绕金融机构如何加强科技输出,董希淼建议,银行应明确战略规划。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应制定企业级的科技输出规划,明确输出方向、重点和具体安排,构建更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同时,银行需持续提升自身科技能力,跟踪前沿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和人才队伍。
董希淼还建议,银行增强服务精神,认真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特别是“痛点”,组建市场团队,加强对目标机构的营销和服务,加强科技输出生态建设。同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完善输出链条、生态;在技术输出的基础上,输出人才、产品、数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金融机构重视和加强科技输出,增加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供给,更好地赋能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发展。”他说。
- 银行打响“专利战” 加速转化金融科技研究成果2023-12-05
- 连续收复多道关口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回升2023-12-04
- 满足合理需求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加大2023-12-04
- 央行昨日开展6630亿元7天期逆回购 利率维持1.8%不变2023-12-01
- “稳健低波”产品受捧 理财规模现回升态势2023-12-01
- 央行数研所:央行货币桥可令跨境支付交易成本减半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