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银行宣布,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人民银行预计,可带动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近1万亿元,引导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放规模与占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证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针对人民银行这一举措,银行基层盼望尽快出台更多对应可操作的配套制度,例如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
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认为,这是一个直达实体经济的工具,一是具有激励效应,人民银行直接购买小微贷款既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补充银行流动性,也能激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二是能有效脱虚向实,释放多少流动性,实体就获得多少流动性支持,比单纯降准更能支持实体经济。
至于为什么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其实并不难理解——尽管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但大量中小银行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年来,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资本不足的情况。从数据来看,2019年末全国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和13.1%,部分银行距监管指标已接近临界水平。这些银行选择“惜贷”也是无奈的选择。此外,信贷投放动力不足,还在于要考虑存贷比。同时,一线信贷员放贷意愿更多会考虑风险性,很多中小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是不足的。
疫情发生以来,监管部门围绕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具体到基层操作层面,仍有银行基层信贷人员心存顾虑,希望能有相应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出台,诸如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
“虽然各种鼓励信贷投放的政策都出来了,但相对应的配套政策并没有出台,所以这也导致银行心存顾虑。”某区域银行授信部经理表示。
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一直都是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核心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线的信贷员往往担心:一笔贷款如果收不回,到底由谁来负责?
上述授信部经理表示,目前,政策层面鼓励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就敢大胆放贷。
为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银保监会去年就提出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业内也多次呼吁,为让“尽职免责”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着手制定相关细化标准。
记者了解到,有地方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应机制。比如,去年浙江省基本建立了民企、小微企业授信尽职的免责机制,同时不断完善责任认定标准和配套制度。
- 南洋商业银行中国被罚15万:两次未按规定及时报送报表2020-06-11
- 贵州独山农商行被罚15万:对贷款违规行为管理不力2020-06-11
- 今年银行业IPO暂“颗粒无收” 五大因素成“拦路虎”2020-06-10
- 南京银行怎么了?两天收21张罚单、被罚超1400万!2020-06-09
- 贷款被挪用套利 定海海洋农商行、江西会昌农商行被罚2020-06-09
- 高利放贷?《民法典》说不!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