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居住状况:人均41.76平方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8-10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进一步披露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其中居住状况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这一数据涵盖城乡,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

  30年增长近6倍

  2020年底,29岁的陈维在上海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小两口的婚房使用。30多年前,陈维的父母刚结婚时,和陈维的祖父母挤在一室一厅的房子里。1995年,陈维的父亲购入一套60多平方米的单位福利房,陈维和父母终于有了独立的住房。

  陈维一家三代住房环境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变。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7.1平方米,而2020年已达到41.76平方米。全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30年间增长近6倍。

  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据介绍,人均住房面积显著提升,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体制改革。199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并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国的住房体制改革极大调动了楼市供需双方的积极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赵秀池告诉记者。同时,个人、单位和城市三级住房基金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资结构中引入住房补贴等改革措施,也为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持续攀升。陈维告诉记者:“我祖辈那一代的主要诉求是一家人有地方住。父辈买房时,会考虑在能力范围内买面积更大的房子,提升住房舒适度。到了我自己买房的时候,还会考虑小区环境、物业管理、区位等多方面因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人均住房面积越大,居民住房越宽敞,意味着人们的住房水平越高。”赵秀池说。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的《城镇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标研究报告》,中国城镇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为底线标准(13平方米)、提升标准(20~30平方米)、舒适标准(30~40平方米)。从7.1平方米到41.76平方米,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稳步迈向“安居”。

  从家乡流向大城市

  在北京工作的第6年,四川姑娘王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窝”。这是一套40多平方米、一室一厅的房子,“房屋面积虽然只有我老家房子的1/3,但目前我一人独居,大小刚好。”王瑾说。

  在中国,有不少人和王瑾一样在老家有住所,实际工作、生活在外地。而城乡之间、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人均住房面积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52平方米、46.8平方米。同时,不同城市之间的住房状况也有较大差别。

  西藏、河南、湖南、湖北、云南、青海和江苏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均超过40平方米。其中,西藏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最大,为51.33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的有广东、上海、海南、北京。其中广东城市家庭户人均住房面积为29.59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省份。

  “各地住房面积的差别与人口流动趋势有关。就人均住房面积而言,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存在相反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告诉记者。对流出地来说,家庭住房的“分子效应”被扩大,原有家庭住房被更少的人口使用,因此人均住房面积更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三省、贵州、青海、内蒙古和山西,过去10年间,这些地方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在36%以上,远超全国25%的平均增速。就流入地来看,人口大量涌入,人均住房面积因此较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较具代表性,过去10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基本在21%以下。

  家庭人口规模的差异也造成各地户均住房面积的差别。据统计,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13人、2.19人、2.25人,广东、上海、北京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38人、2.38人、2.3人,均低于全国2.49人/户的平均水平。而这6个省份的户均住房面积均不足80平方米,在全国排名靠后。

  “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房价更高,导致住房成本较高,户均居住面积较小。”史毅说,而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使家庭趋于小型化,“代际之间生活观念的冲突让更多人选择不与父母同住,降低了‘多代户家庭’的占比。同时,受不婚、晚婚、丁克等婚姻观念和离婚率等因素影响,单人户、两人户占比更多,间接扩大了人均住房面积。”

  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意味着一家人住在1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部分网友称自家并未达到这一水平,“我们是不是‘被平均了’?”那么,如何看待人均居住面积?

  业内人士分析,统计数据涵盖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一二线城市居民,也有三四线城市居民。城乡住房差异、城市规模差异、居民的居住面积内部差异越大,按照平均数统计给人的感觉差异也就会越大。但总体上看,人均住房面积变化能较好地体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总体居住条件的提升。观察民生改善情况还可以参考各地住房面积的中位数,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当地“中间部分”居民所处的居住环境。

  “人均住房面积是平均数,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住房水平。判断人们住得好不好,除了看居住面积,也要关注居住的配套设施、绿化率等。”赵秀池说,“另外,在整体住房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在部分人口密集且住房成本较高的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需求较突出,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分必要。”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21年,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约可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此外,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

  “今年将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外,我们将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希望全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有力保障了“安居梦”。接下来应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做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住房供应规划,从源头处理好人、地、房的关系,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