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201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尽管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但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风险化解取得了新进展。回顾资本市场今年的大事小情,风险化解不停顿、改革推进不停歇、开放跑出“加速度”将被刻在2018年轮上。
截至今日,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4.5%,深证成指下跌34.42%,创业板指下跌28.65%。沪深两市3566只股票,涨跌中位数为-30.62%,腰斩的股票达416只,占比约12%,如果扣除100多家今年上市的新股,这个比例将更高。
新浪财经复盘2018资本市场十大新闻,以探求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
NO.1 科创板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5日上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上交所将其确立为2019年首要工作:全力推动科创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尽快落地。按照‘高标准、快推进、稳起步、强功能、控风险、渐完善’的工作思路,加快制定业务规则和配套制度,努力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创板市场,推动注册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本。
NO2. MSCI
6月1日,对于走向国际化的A股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三次闯关MSCI均与之擦肩而过后,A股在第四次闯关MSCI后正式成功。根据2017年6月美国明晟公司(MSCI)宣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6月起A股将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
5月15日凌晨,MSCI公布半年度指数调整结果。结果显示,共有中兴通讯(19.590, -0.31, -1.56%)等234只个股被纳入MSCI成份股名单中,纳入因子为2.5%。后续,MSCI在8月季度评审会将会对纳入因子提升至5%。
随着A股正式纳入MSCI,A股国际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券商研报分析认为,A股正式纳入MSCI后将持续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未来,A股纳入MSCI有望持续加码。MSCI宣布,在明年的审议通过后,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从5%增加到20%。此外,MSCI将考虑在2020年5月将中盘A股纳入。MSCI表示,欢迎投资业界从即日起至2019年2月15日对此提案作出反馈,并计划在2019年2月28日或之前公布此项咨询结果。
NO3. 股票质押
作为2018年资本市场的“头号隐患”,股票价格下跌引发的股票质押大面积补仓风险,早在今年8月份的金融委会议上就引起了高度关注。
伴随着今年10月上证指数跌破2600点,更多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质押市值出现了跌破平仓线现象。其间,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部分大股东无力补仓,进而也让券商、银行等资金融出机构面临坏账风险,风险传导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平仓处置的预期也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其对股价的负面影响,进而诱发更严重的质押风险负反馈环。
面对质押风险的连锁反应,一行两会协调市场机构采取协商方式处理质押风险,证监会先后于8月、9月两次全系统下发通知协调纾解风险。10月份会议将该风险的防范化解作为全系统的年终考核指标。交易所对于强制平仓启动了窗口报备机制;各地方政府、市场机构纷纷驰援,相继成立纾困质押盘基金或出手受让质押股份,努力化解市场风险。在化解风险过程中,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并购重组等“自稳定”作用也通过立法、修规等方式被管理层所祭出。
同时,在多方纾解下,监管方面统计,截至11月底,各系统的纾困资金已达5000亿,实现了对风险暴露规模的大部分覆盖,而年内实际强制平仓规模仅98亿元。
NO4. 中弘退市
12月27日收盘,中弘退股价定格在0.22元。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中弘股份被退市,成为A股首只因股价跌破面值退市的个股。
因2018年9月13日-10月18日期间,中弘股份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1元面值,该情形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年修订)》第14.4.1条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今年11月8日深交所做出对中弘股份的退市决定。12月27日晚间,中弘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于2018年11月16日进入退市整理期,截至12月27日已满30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结束。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将在12月28日被深交所摘牌。
回顾退市制度的改革,2012年、2014年和2018年,证监会先后三次启动退市制度改革,退市规则不断细化、日趋严格,退市指标更加多元全面,与境外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市场人士指出,中弘股份作为两市首家触碰该指标而退市的公司,对于市场中因多次高送转、经营业绩较差、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等导致的低价股公司而言起到极强的警示作用,即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对公司股票价值作出理性判断,以市场化选择的方式决定公司的上市地位,进而通过市场选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NO5. 长生陨落
7月15日之前,2018年的长生生物是一只涨幅翻倍、备受追捧的大牛股。7月15日之后,长生生物是一只连续32个跌停、创下A股连续跌停记录的垃圾股。
2018年7月15日下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长春长生(长生生物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已经进驻调查该企业,并收回药品GMP证书,责令停止生产。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2018年10月16日,长生生物主要子公司长春长生因违法违规生产疫苗,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处罚没款91亿元等行政处罚。
现在,长生生物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根据深交所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书,如果深交所决定对长生生物股票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根据规定,将依规依序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上述退市风险警示期间为三十个交易日,暂停上市期间为六个月。深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长生生物股票交易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为三十个交易日。
如今,离长生生物彻底退市,也许只有8个月时间。
NO6.资管新规
4月27日,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资管行业步入统一监管新时代。
资管新规确认了银行理财的公募产品地位,对公募产品采用统一的投资范围、净值管理、投资比例限制要求。
为推进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现新旧规则有序衔接和理财业务平稳过渡,9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作为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12月初,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其间,银行理财子公司批量涌现,公募基金将面临来自银行理财的强有力竞争。
根据资管新规,公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公募基金中采用杠杆策略的分级基金成为重要整改项目之一。在2020年底的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前,现有分级基金将以转型或终止两种方式离场。
为落实资管新规,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短期理财基金也面临整改。7月份,《关于规范理财债券基金业务的通知》将短期理财债券基金分为固定组合类、短期理财两类,两者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均需变更至“百分之八十以上资产投资于债券”;对前者采取摊余成本法计量仍留有余地,后者则需整改为按照市值法计量资产净值。
NO7. IPO过会率创新低
随着12月25日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会并获通过,2018年度IPO企业首发过会家数定格在111家。由于2018年共有199家次企业上会,意味着IPO过会率为55.78%,IPO过会率也创出10年来的新低。此外,不考虑2013年IPO停摆的因素,2018年登陆沪深股市的新股只有103家,同样创出2009年以来的10年新低。
IPO过会率创新低,毫无疑问与IPO审核从严的理念密切相关。自发审委于2017年10月份履职以来,在审核从严的背景下,新股发行过会率大幅下降。企业上会审核“三过一”、“四过一”都算正常情况了,“极端”情形下还出现“六过一”甚至“零过会”的。IPO审核的严格程度,不仅震惊了整个市场,也让上会企业与券商投行倍感压力。从严审核再加上过会率的大幅下降,导致许多企业纷纷中止或终止审查,更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临上会前夕撤回材料。正是在此背景下,排队企业数量已从今年初的484家,减少至244家,IPO堰塞湖也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
与2018年A股IPO过会率偏低相比,这一年选择放弃IPO排队的企业数量也大幅上升。据证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今年共有9家企业选择了中止审查,并有高达195家企业选择了终止审查。
NO8.回购浪潮
2018年11月23日,沪深两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紧接着,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公告,公布自己的回购意向和回购进展。
随着股票回购制度不断完善,2018年A股上市公司回购力度明显加大。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公告,公布自己的回购意向和回购进展。今年以来,A股有近千家公司启动了股份回购流程,其中近800家公司进行了回购,实际完成回购总金额约500亿元,与去年全年相比增长超过400%,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
从已回购金额来看,中国建筑(5.700, 0.18, 3.26%)、美的集团(36.860, 0.06, 0.16%)、均胜电子(23.360, 0.74, 3.27%)、永辉超市(7.870, 0.07, 0.90%)、苏宁易购(9.850, 0.00, 0.00%)位列排行榜前五。前五名个股回购金额共111.31亿元,占所有上市公司已回购总金额的23%。值得注意的是,苏宁易购早在今年2月份就发布回购公告,其10亿元的回购金额经过后来者一年的“追逐”,依然牢牢“霸榜”。
NO9. 国资驰援
2018年即将落幕,今年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易主事件数量竟然创出近10年的新高。据统计,2014年-2017年、2018年1月-11月,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件分别有89起、85起、62起、85起和124起(包括进行中、已完成、终止等状态)。
今年124起中,控制权已经完成变更的达97起,也意味着2018年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数量将创下近10年的新高。据不完全统计,10月至11月期间,控制权变更事件的高峰期,多达4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控制权变更相关公告,其中28家的受让方来自地方或中央国资委,占比近70%,而这些变更大部分仍在进行中。
而自10月份起,“为民企纾困”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热话题。地方政府、券商、保险资管纷纷出钱,推出“纾困基金”。据东吴证券(6.700,0.17, 2.60%)统计,目前“纾困基金”规模已超5000亿(若考虑央行合计3100亿的民企信贷及债券融资支持资金,则总规模超8100亿)。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政府成立的纾困基金总规模约1800亿元。
NO10. 并购重组
今年下半年以来,A股并购重组交易规模增长明显。深交所副总经理彭明近日称,将运用市场化方式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证监会上市监管部副主任邓舸表示,监管导向鼓励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分析认为,监管层对重组的表态,有望激发和提升市场活力,支持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做优做大做强,后市重组概念股有望迎来机遇。据介绍,2018年1-10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发生3338单并购重组,同比增长61.72%,交易金额2万亿,同比增长41.55%.1-10月证监会审核并购重组数量134单,交易金额4923.86亿元,占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总数的4%.从趋势来看,产业并购比重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做优主业、加快发展效果更加凸显。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层对并购重组的表态有望激发和提升市场活力,支持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做优做大做强,后市重组概念股或将迎来机遇,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有望提升外延发展的机会,进而优化改变市场生态。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科创板已经鲜有涨停 涨停板战法终将退出历史舞台2020-05-25
- 投研老将的"赚钱经":把握确定性机会 寻找转型红利2020-05-25
- “头盔热”引发概念股大涨 有外贸加工厂从口罩转战头盔生产2020-05-25
- 治理股东股权乱象 银保监会研究制定大股东行为监管指引2020-05-25
- 薇娅概念股一天招来18家机构 交易所关注是否炒作股价2020-05-22
- 漂亮50部分涨幅已经"透支" 好票连续三年下降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