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向“新”力解码:政策多层次支持优质资源、要素聚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5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贯穿2024年,新质生产力无出其右。

  从年初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到全国两会,再到刚刚落幕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新质生产力都被重要提及。

  资本市场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之一。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1+N”政策加速落地,强调要“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一年时间过去,相关政策主线如何实施推进,服务新质生产力成效如何?2025年,资本市场将如何继续推进向“新”之路?

  申万宏源(5.4900.132.43%)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任务,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领域。

  “未来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尤其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作用,强化资本要素与技术、数字要素深度融合带来的倍增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杨成长表示。

  并购重组引导资源向“新”聚集

  2024年,“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支持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在并购重组市场,资源向“新”聚集的趋势尤为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近两千起并购事件在资本市场出现,同比增长超过80%。其中,wind数据显示更新的A股重大重组事项209起,定增重组事项59起,已披露的案例中,交易总价值规模已超过1.02万亿元。

  新兴产业是并购重点领域,超七成标的资产集中于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设备、机械设备等战略新兴产业。

  较典型的如中际旭创(131.610-0.98-0.74%)收购高速光模块制造商苏州旭创,捷捷微电(38.4502.858.01%)收购具备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一站式服务能力子公司少数股权,汇顶科技(84.6901.131.35%)筹划购买云英谷的控制权、兆易创新(108.0000.750.70%)拟与石溪资本等共同收购苏州赛芯70%的股份、希荻微(12.5800.201.62%)拟购买诚芯微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等。

  “并购六条”强调,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等。

  行业整合与跨界收购并行、中小型公司重组与行业巨头并购共存成为本轮并购重组的显著特点。

  产业整合方向,大多数企业都瞄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标的,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业务范围的拓展。

  比如迈瑞医疗(254.9701.160.46%)66.5亿元收购惠泰医疗(357.6206.541.86%)控制权,快速布局心血管领域细分赛道,中航电测(69.350-6.24-8.26%)174亿元收购成飞集团,国家航空装备体系建设资源再整合、发展再提速。

  跨界收购领域,百傲化学(21.850-0.08-0.36%)收购苏州芯慧联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近期完成工商变更手续。近日,从事线下百货零售的友阿股份(6.710-0.74-9.93%)也公告,拟收购半导体公司尚阳通。

  为了更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源更好向新质生产力聚集,科创板还放宽了对标的企业的盈利要求和估值要求,如芯联集成(5.370-0.03-0.56%)收购芯联越州,属于未盈利资产收购;纳芯微(126.3000.630.50%)收购麦歌恩,后者估值按照收益法评估增值率为576.55%,按照市场法评估交易增值率高达964.21%。

  直接收购之外,也有上市公司宣布投资设立产业基金,拓宽公司产业布局和战略视野。如顺威股份(6.1600.101.65%)成立了广州穗开顺辉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用于拓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等。

  顺威股份董秘蒋卫龙解释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借助基金管理人的专业优势和经验,帮助发掘优质的投资标的,同时排除相应标的存在的风险,同时因为基金投资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各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让公司有更多选择地参与一些项目。”

  “科技产业的并购重组将成为2025年市场交易主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从政策角度看,下一步将会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如落地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等。从投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方向的并购重组,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基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并购重组值得关注。

  战新产业(71.3305.638.57%)融资活跃

  融资方面,监管部门也有意将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A股共97家公司首发上市,总融资规模合计624.84亿元,其中66家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占比接近七成,合计融资规模443.63亿元。

  近期,西安奕材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受理,这是“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体现出科创板对于新兴产业优质“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进一步彰显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

  再融资领域,今年合计有114家上市公司完成增发融资,合计募资1424.15亿元,其中3家使用了简易程序发行。大多数实施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募集资金多投入制造生产、创新研发等方向。

  如景嘉微(105.3500.970.93%)募资38亿元用于高性能通用GP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通用GPU先进架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拓普集团(50.2000.821.66%)今年落地了35亿元的定增项目,用于轻量化底盘系统和汽车内饰功能件等8个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年5月,科创债正式落地。在监管部门的持续引导下,发行数量及规模均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截至目前,2024年市场已发行525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5%。

  从发债主体来看,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是当前科创债的发行主力,从募资用途来看,科创债更加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和产业转型发展。

  如中国通号(6.4000.101.59%)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是首只科创板央企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该公司拟通过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不超过25亿元,用于偿还有息债务。

  二级市场的全力支持,推动了一级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活跃。

  2024年,新能源行业投资金额维持较高水平,如智己汽车于上半年获得80亿元人民币的B轮投资,华控电力获得5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哪吒汽车获得50亿元人民币的Pre-IPO投资。

  人工智能产业亦受到投资机构的热捧,2024年2月,月之暗面获得10亿美元的A轮投资,系目前国内AI大模型领域单轮融资最高额。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还有四家大模型AI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

  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是中国优秀企业群体的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是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窗口,也是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来源。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

  一方面,监管层不断强调市值管理的重要性,今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明确上市公司要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依法合规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今年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金额及现金分红金额双双创出历史新高,申请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上市公司及股东也持续增多。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发布现金分红相关公告,涉及分红金额合计达2.36万亿元;超过2100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合计回购金额超过1600亿元。

  另一方面,监管层采取严肃处理各位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于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行为,监管部门落实“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对各类违法违规主体进行从严从重处罚。

  以财务造假为例,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在优化市场生态,积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投资端,监管层也加强了对耐心资本的培育,围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引导资本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为追求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稳定投资的资本,耐心资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六项十七条细则,涵盖“募、投、管、退”全链条,强调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导创业投资稳定和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同时,提出将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

  近期,中国证监会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也指出,要牢牢把握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着力点,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较大规模、较长周期的投资,伴随着高风险属性。耐心资本正可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技术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新产业培育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和长期发展,充分发挥资本效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