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修复优化广州生态格局
广州日报 2022-04-29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的重要基础。4月27日,《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草案》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其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山青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要建成“山青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美丽广州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国土为愿景,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践区、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区”。

  2025年,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修复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北部和滨海生态安全屏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山青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修复滨海生态系统 保育九大生态片区

  具体如何进行生态修复?规划提出,统筹北、中、南三大区域的修复重点,以保育九大生态片区、建设三级生态廊道、提升六大生态节点为抓手,以生态修复的手段优化广州市整体生态格局。

  北部山地丘陵区重点强化生态源地保育,筑牢山体生态屏障。北部地区山体森林、流溪河流域、增江流域农林生态系统本身较为完整,重点以自然保育为主,保护山体植被、水源保护区、森林和自然保护地等,建设水源涵养林和生物迁徙廊道,防止水土流失,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

  中部沿江平原区重点修复蓝脉绿网,打通生态廊道。中部地区重点保护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湿地、海珠湿地等生态绿核,以珠江为链串联河涌水系形成蓝脉绿网,严格保护江心岛,构筑沿江都市生态本底。

  南部滨海河网区重点修复滨海生态系统,优化海洋生态屏障。强化珠江口自然保护地群的保育,以河海联动整治珠江口污染,重点管控珠江河口、近海海岸湿地等区域,保障河口海岸交汇区生态本底安全,修复自然岸线、海岛与红树林湿地资源。

  保育九大生态片区。九大生态片区是市域自然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从化北部山林生态片区、花都北部山林生态片区、花都西部农林生态片区、增城北部山林生态片区、增城西部山林生态片区、增城南部农田生态片区、帽峰山山林生态片区、南沙北部农田生态片区和南沙滨海景观生态片区。

  修复通风廊道 提升气候舒适性

  建设三级生态廊道。结合自然资源要素分布,构建广州市联通山水、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区域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生态廊道。

  提升六大生态节点。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提升生态节点的生态服务水平。六大生态节点包括白云山、海珠湿地、白云湿地、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和南沙湿地,是城区生物多样性功能重要地区、市域生态空间网络结构的关键节点。

  建设“四道合一”的生态游憩网络。结合河涌水系和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由碧道、绿道、古驿道和登山步道共同组成的城乡生态游憩网络,串联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综合慢行交通、休闲健身、娱乐交往等多种功能。

  修复通风廊道,提升气候舒适性。结合生态廊道控制构建市域6条通风廊道,包括洪奇沥水道-珠江西航道风廊、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风廊、狮子洋-帽峰山风廊、新塘-九龙大道-珠三角环线高速风廊、流溪河风廊、正果-钟落潭-白坭河风廊。

  保护45个江心岛

  分类保护江心岛。保护和利用好45个江心岛,打造与自然和谐、与城市共生、与市民同享的珠江生态岛链,实现“城、水、岛”和谐共生。生态保育类江心岛实行生态功能全方位保护,保留、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限定利用类江心岛实行限定性开发,在不损害岛屿生态功能和环境的前提下可进行低强度利用。优化建设类江心岛实行优化提升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着重提升服务功能、景观和配套设施,提高滨水岸线公共性及连通性,有条件地区应进行驳岸生态化改造。

  规划还强调一体化修复,开展流溪河沿线实施山水林田城一体化修复,构建“一带三区”的流域一体化生态修复格局,实现山上山下、流域上下联动的系统性修复。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