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我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减排固碳相结合的重大政策文件,其中提出实施包括稻田甲烷减排在内的十大行动,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稻田甲烷减排有哪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如何在推进减排固碳的同时实现水稻丰产协同增效,保障好老百姓的“粮袋子”?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水稻工作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
稻田甲烷排放从哪里来?现状如何?
稻田是大气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2014年,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达891.1万吨,折合二氧化碳排放当量2.49亿吨,占中国农业甲烷排放的40.6%,仅次于反刍动物肠道发酵占比44.31%的甲烷排放,排放规模不容小觑。
“其实稻田与肠道发酵以及畜禽粪便管理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都是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作祟’的结果。” 秦晓波解释说。稻田在长期淹水条件下会造成厌氧的土壤环境,土壤中的原生碳、植株残体等有机质被逐级分解为易溶解有机质,被产甲烷菌利用,经过乙酸发酵或氢气/二氧化碳还原两个过程产生甲烷。
稻田产生的甲烷如何排放至大气中?这源于甲烷在土壤中产生、再氧化和传输3个过程的共同作用。
秦晓波表示,稻田甲烷的传输有3种主要途径。“甲烷在土壤中产生后,要先经过再氧化过程消耗掉相当大的部分,残余的甲烷才会继续向上传输进入大气,而传输途径主要有3种:液相扩散、气泡和植株通气组织。第一种是溶解相的甲烷从土壤孔隙水向上经上覆水传输入大气;第二种途径是没有溶解的甲烷以气泡的形式进入表层水中排放,南方稻田水层中常见的‘泡泡’大部分是甲烷。”
但是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水稻植株传输,其传输占比高达80%以上。秦晓波举例说,“水稻植株就像吸管,是中空的,甲烷产生之后,除上述两种途径外,剩余的部分主要依赖根系和植株通气组织,通过这个吸管似的通道向上传输,再通过茎、叶、鞘的通气组织排放出来。”
稻田甲烷减排之路如何走?
秦晓波认为,可以围绕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的各环节进行减排干预。
针对产生环节,可以在施肥时向土壤中添加生物有效菌剂,增强氧化条件,抑制甲烷菌。“相当于‘吃掉’一些产甲烷菌,然后‘辅佐’氧化菌把甲烷在产生阶段消灭掉。生物有效菌剂在抑制产甲烷菌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养分的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这些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来支持。”秦晓波表示。
第二个有效途径则是控制淹水条件。中国栽培水稻历史悠久,农民长期以来的种植方式主要是淹灌。在长期淹灌模式下,水稻在生长季前期就容易排放大量甲烷。
因此,强化稻田水分管理,因地制宜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秦晓波表示,产甲烷菌最怕的便是环境干燥,氧气充足。因此避免厌氧环境是很容易“见效”的手段。
首先可以进行间歇灌溉和交替灌溉,即在稻田中灌上水,等田面自然落干,一般有3天—5天的交替期。到种植中期(分蘖盛期之后),采取集中晒田,大概在水稻种植之后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之间,集中晒田10天—14天。这样一来,控制淹水条件后就能够降低40%以上的甲烷排放,减排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农民基本上选择中期晒田,在促进产量增加的同时减排甲烷排放。”秦晓波说。
在种植后期,尤其是水稻的成熟、收获阶段就不太需要水了,因此后期可以简单进行“湿润灌溉”,让稻田自然落干即可。
秦晓波表示,水稻种植前期虽然需要水,但可以控制水层高度。“3厘米或10厘米的水层高度,对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影响不大,但对厌氧环境的形成有很大差异,所以尽可能降低灌溉水层高度,采取科学的灌溉频率和措施,既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达到甲烷减排的效果。”
目前,江西省一些地区已经
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示范区建设,其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联手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并给予农民补贴。
除了灌溉,秸秆快腐还田好氧耕作也是重要手段。秦晓波解释,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碳素损失的有力补充,但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新鲜秸秆)容易造成甲烷的高排放,因此,结合好氧耕作,快腐菌剂产品才能起到良好减排效果。通过旱耕湿整等好氧耕作,可以改善秸秆还田后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层含氧量,促进秸秆好氧湿润条件下腐解,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通过秸秆堆肥发酵后腐熟还田,能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大幅削弱秸秆直接对甲烷排放的增排效果。
此外,可以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
“从高产低排品种筛选角度出发,就是针对目前的高产品种进行筛选,选择低排放的进行推广;从育种角度,就是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新品种,实现籽粒的高效光合碳分配、高收获指数高等特征,减少碳向下部及根系的转移,达到抑制甲烷产生的目的。”秦晓波指出,目前来说还应当以高产低排良种筛选为主,从育种机理上进行研发,未来或许可能通过普通的分子育种手段就能诞生“高产低排”的品种。
此外,他建议改进稻田施肥管理,推广有机肥腐熟还田等技术,采取绿肥进行补充,增加固碳,减少甲烷排放。
减排手段应经济适用
水稻历来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不仅要稳定水稻播种面积,还要种得好,种得绿色,种得性价比高。
谈及性价比,首先就是产量问题。那么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如何“鱼”与“熊掌”兼得?
秦晓波表示,经过研究,团队提出了“抑菌减排,增腐固碳,良种丰产、减投增效”的整合模式。
抑菌即通过各种手段,抑制产甲烷菌活性来实现减排。增腐即促进秸秆等有机质的腐解,或者包括生物质炭的变相还田,增加土壤固碳。良种就是开发、筛选新的水稻品种,既能降低排放,还能丰产。减投指的是减少肥料、农药等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或者投入绿肥等,实现减投增效。
“这4项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就能鱼和熊掌兼顾。同时这些措施是响应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实现稻田甲烷减排的综合解决方案。”秦晓波表示。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就针对稻田甲烷减排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但是相关减排手段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成本评估却相对滞后。秦晓波认为,需要在减排措施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选择成本适用,性价比高的手段。
“农民不仅关心产量,还关心省时省力省钱的措施,例如在施肥时顺带添加生物有效菌剂,撒完菌剂农民就不用管了;比如用绿肥代替化肥,国家给予一定补贴,能够降低成本,农民使用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再比如在选种育种中提前布局,能够使农民获益。所以在推广减排措施前,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增加相关的示范试点,在经济效益上提前评估,让农民看到减排增产的规模效应,才能调动积极性,让农民乐于耕种低碳绿色稻田。”秦晓波说。
- 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如何兼得?2022-07-21
-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07-21
- 车企“双积分”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2-07-21
- 大连全面打响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2022-07-21
- 深圳开展“双百”示范企业创建2022-07-21
- 引水变绿“伤疤修复” 茂名露天矿坑变身“好心湖”2022-07-20
- 下一篇: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