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措并举保护极危“活化石”物种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8-03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高山湿地中,栖息着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的新疆北鲵。过去,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干扰影响,该物种曾面临栖息地不断萎缩、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的困境。近年来,借助人工繁育、加强监控巡护、科技宣教等手段,新疆北鲵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与恐龙做“邻居”,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生存和进化了3.5亿年的“活化石”新疆北鲵,于1989年在北疆的温泉县被重新发现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曾持续减少。

  为遏止新疆北鲵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态势,1997年,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在温泉县成立,并于201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2014年起,保护区对新疆北鲵栖息地实施了退牧还草还湿,让牛儿下山、羊儿远离。此外,建成涵盖整个保护区的远程微波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执勤”,一旦发现有人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及时予以驱离。

  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纪晓伟介绍,以往管护员在这里巡逻执法,远程监控系统上岗之后,降低了执勤的时间成本,基本做到无盲区巡逻。更重要的是,不会惊扰到新疆北鲵。

  同时,针对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保护区内部分泉眼断流,当地专门铺设输水管道,为日渐萎缩的湿地“解渴”。

  为更好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2016年,兼具科普、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的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建成启用。该中心设有新疆北鲵人工孵化展示室,便于管理人员更加科学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进行子代繁育二代的研究,提高整体保护水平。今年“育儿所”已孵化139尾新疆北鲵,它们将用于保护区栖息地以外的地方,进行迁地保护试验。

  此外,在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公众可以零距离观察新疆北鲵,了解更多有关它的知识,也避免了人们去保护区参观从而打扰新疆北鲵。

  得益于一系列“科技范儿”十足的呵护手段,目前保护区域内的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已稳定回升,从2015年的1700尾左右到目前已突破3000尾。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