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1℃左右,过去50年平均气温为近两千年来最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放眼全球,欧洲的极端干旱、巴基斯坦的洪水、美国的极端高温和暴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加速融化……诸多现象再次表明,气候危机正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勠力同心、携手合作,秉持“共同体”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幸福地生活,同生态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的生态危机。
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如果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那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地缘冲突、经济放缓、疫情冲击、粮食危机……无不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代表与会。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谈判,就关键十年加速气候行动达成共识,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才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全球环境治理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主席多次站在推动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向世界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深刻揭示了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中国智慧。
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十年来,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联合国议题;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并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十年来,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
十年来,中国以诚意和善意“授人以渔”,已累计安排超过1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培训,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不论是圣克鲁斯河“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还是智利公交车的“中国红”;不论是埃塞俄比亚的气候遥感卫星,还是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应同心协力,抓紧行动,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我们也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继续以雄心和行动与世界各国并肩同行,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23-01-03
- 绿色低碳 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2023-01-03
- 加强生态修复 守护黄河湿地2023-01-03
-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正式印发 到2025年将治理1亿亩沙化土地2023-01-03
- 资源环境领域五份报告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2023-01-03
- 垃圾不带走、留影不文明:元旦出游 别让这些行为“煞风景”2023-01-03
- 下一篇:绿色低碳 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