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2022年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提出,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划定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覆盖了全国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
把生态破坏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大、范围广,涉及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且往往与矿产资源富集区域重叠,在利益驱动下,内部潜在的人类活动情况复杂,依靠单一的监测手段无法满足监管需要。
2018年10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启动建设,于2022年9月完成信息系统验收。由7位院士和5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信息系统验收专家组对监管平台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监管平台是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高吉喜表示,监管平台形成“人类活动监管、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和生态破坏问题会商”三条核心业务链,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主动发现,把生态破坏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一方面,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生态破坏及时得到遏制;另一方面,还可定期对生态状况开展监测评估,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高吉喜指出,监管平台实现了全国常态化全覆盖监管,基本实现高分遥感数据“当日获取、当日处理、当日发布”,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90%的区域可以实现季度全覆盖。
自2020年起,生态环境部就组织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在对5个试点省份开展2020年—2021年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遥感监测中,监管平台提取的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整体可靠,筛选出的重点问题精度较高。
“313个重点图斑中,有298个为真实人类活动变化,准确率达到95%。”高吉喜说。
通过监管平台对开发建设性人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两年来,监管平台累计发现人类活动变化图斑10万多个,生态破坏问题线索两万余条,核查典型生态破坏问题百余个,提高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例,监管平台近年来提供重要问题线索2000余条,成为典型案例的重要来源。”高吉喜说。
“监管平台设计、建设、应用过程中,数任生态环境部领导莅临现场指导工作,卫星中心历任领导直接参与组织实施,近千名技术和工程人员参与建设研发,充分表明平台建设成果来之不易。为此,一定要发挥好监管平台的作用。”高吉喜说。
推动“五基”技术和装备研发
去年9月,“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以下简称“五基”体系)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受到广泛关注。
“五基”体系是指集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车和地面观测设备五种手段于一体的生态遥感协同观测体系。
高吉喜认为,卫星无疑是生态监管最重要的手段,但对一些敏感区域,需要更高的监测频次,才能及时发现可疑的人为活动,从而及时制止潜在的生态破坏。为此,建立“五基”体系是必要的。
“基于‘五基’体系,可以实时监测进入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人员、车辆等移动目标,以及放牧、采伐、旅游等干扰行为,定期监测资源开发、工业开发、能源开发等开发建设活动,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的监管与执法。”高吉喜表示。
党的二十大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高吉喜说,“五基”体系既服务于生态状况精细化评价,实现对红线内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服务功能和保护成效的定期评估,也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物种种群动态发展趋势,识别当前保护体系中的保护空缺,针对性开展物种保护工作。
此外,依托“五基”体系,还可以提升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风险防控预警与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掌握重要生态空间基本的生态学、地理学特征,揭示区域生态地理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数据与技术基础。
“目前,我们中心正在积极推进‘五基’体系监测装备、技术方法、标准规范、能力建设和业务应用等各项工作,卫星长期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实施,空基遥感在内蒙古、四川等多地也开展了示范应用。”高吉喜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五基’体系方面的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发,形成以天基卫星大面积周期性监测为主体,空基遥感、巡护车局部区域重点监测为辅助的多尺度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体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 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了全国常态化全覆盖监管2023-03-14
- 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利器2023-03-14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意见》强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司法服务2023-03-14
- 污水处理厂不应成为“污染源”2023-03-14
- 绿色建材下乡如何让村民受益?2023-03-14
- 海南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2023-03-14
- 下一篇: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利器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