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料治污迈出重要一步 “以竹代塑”倡议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青年报 2023-06-14

  6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随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席埃斯彭·巴特·艾德挥舞的再生塑料“木”槌落下,175个国家历经一周艰难谈判终于达成共识,同意在今年11月前完成“全球治理塑料污染条约”初稿的编写,并提交给下次会议讨论。这一条约旨在到2040年将全球塑料污染减少80%。

  _______________

  英国《卫报》认为,新条约将是继2015年巴黎国际气候协议订立以来,国际社会又一份极为重要的绿色协议。中方谈判代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温雪峰日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实施全链条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

  “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日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195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

  不少专家、学者注意到塑料带来的危害,由于塑料源自化石燃料、富含各种化学物质,整个生命周期中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危害。

  塑料的生产造成很多问题。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3月16日报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到新奥尔良之间,有一片被称为“癌症谷”的区域。这是一个以有色少数族裔为主的社区,一家合成橡胶厂几十年来一直向空气中排放一种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认为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氯丁二烯。美国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癌症谷”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全美癌症风险最高的地区。2014年,这里的癌症风险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约50倍;目前,仍然是全美平均水平的近7倍。

  此外,任意丢弃的废弃塑料也会影响生态环境。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梅兰妮·伯格曼多年研究塑料污染,她表示,因为北极深海海底的大量塑料碎片,她们的一项研究进度被严重耽误。她在北极海冰、藻类内部、微小的浮游动物和深海沉积物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景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有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塑料约5克,相当于2000颗碎片,这既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地球环境。

  许多海岛居民面临的塑料污染形势更为严峻。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夏威夷群岛与加利福尼亚州之间的海域漂浮着巨量塑料垃圾,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称为“大太平洋垃圾带”。国际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估算,这条垃圾带包含1.8万亿余件塑料垃圾。随着洋流变化,这些垃圾飘到了马绍尔群岛等太平洋岛国。“岛国无法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它们堆成的小山已成为岛屿最高的‘山峰’。”南太平洋区域环境署总干事法纳亚·纳瓦德拉说道。

  巴黎谈判仍有重大分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其中只有不到10%被回收利用,2000多万吨塑料最终污染了湖泊、河流和海洋。在空气、饮用水甚至是人体血液中,也都发现了微塑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达成了终结塑料污染的历史性决议,同意将在2024年前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第一次政府间谈判在乌拉圭举行。6月2日的巴黎会议是第二次政府间谈判。

  据英国《卫报》报道,虽然成员国在谈判中就减少微塑料、循环设计、鼓励塑料制品再利用等议题基本达成一致,但各方在包括是否对塑料产能设置上限,是否应减少“有问题塑料”的产能,以及是由国际条约确定塑料污染治理目标还是由各国自行设定目标等具体事项上还存在重大分歧。

  国际污染物消除网络国际协调员比约恩·比勒指责,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将塑料垃圾出口到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不生产大量塑料或化学品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不公平的。”王永刚也表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塑料回收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泄漏风险大,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短板,应禁止向其出口“塑料废弃物”。同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当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向其提供适当帮助。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化学理事会联合欧洲等游说团体组成了“塑料污染行动企业”联盟,为塑料行为“洗绿”。美方被指受到利益团体游说,未在谈判中展现出应对塑料问题的责任。6月6日,美国的100多个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美国环保局限制利益团体的游说活动。信中指出“塑料行业的利益与受塑料危机影响的人们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中国方案”贡献东方智慧

  6月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塑料政策负责人埃里克·林德比约发文欢迎巴黎谈判的结果,并表示“世界各国都准备为塑料污染立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制定一项真正对人们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协议”。

  事实上,中国早已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综合战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要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要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要更加显著,“白色污染”要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塑料污染治理形势十分严峻,但塑料材料并不等于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废弃物不当管理造成的环境泄漏。”李景虹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起较为完善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产能和产量都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回收废塑料能力占世界总量的70%左右。

  2021年,我国回收废塑料总量约为1900万吨,回收率达31%。这一比率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近1.74倍。截至2022年6月,我国从事废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相关从业人员约为90万人。

  王永刚表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都在大幅度禁止、限制、替代塑料制品使用。2022年11月,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在全球推动以竹子代替塑料产品的合作,推动减少塑料污染,为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基于自然的东方解决方案。

  与塑料制品相比,竹子韧性好、可塑性强,生长周期短,种植便捷,具有替代塑料的天然优势。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包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寻找塑料替代品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全球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当务之急。“以竹代塑”倡议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塑料政策负责人埃里克·林德比约认为,寻找塑料替代品非常重要,竹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现在正是各方制定正确的具体措施和法规以实现必要变革的时机。

  为了更好地治理塑料污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带来了有关完善软质塑料回收利用体系的提案。他提出,我国废塑料高材料化回收率的背后,仍有将近70%的废塑料被填埋或焚烧,其中包含大量软质塑料,即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快递包装袋等。他建议从软包装制品前端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完善回收体系,探索商业运作模式,加强软塑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

  “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常启德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上呼吁道。如今,175个国家共同等待今年11月将在内罗毕举行的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第三次政府间谈判能再次取得突破,这将是2024年年底条约能否如期达成的关键一步。王永刚指出,治理塑料污染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采取积极行动,因为“塑料污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