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沿黄地区水资源短缺与用水粗放并存,水往往成为制约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而合力开发利用再生水是疏解症结的关键手段之一。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19个市(区)入围。其中,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6个沿黄省份11个地市占据总数六成。据悉,未来一段时间试点工作仍将有序、分批推进。
笔者认为,通过因地制宜摸索不同类型试点工作经验、探索水生态环境绿色治理路径,以点带面,将为推动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维护水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长期以来,部分沿黄地市(特别是中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在节水方面存在观望心态,主动作为的决心不足,取水监管压力无法有效传导、节约使用新鲜水意识不强、开发利用再生水浮于表面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有效激发地方政府部门、再生水用户开发利用再生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解“数字再生”“文件再生”的顽疾,笔者认为,需从源头出发,因势利导,建立适应城市特点和发展特色的可持续用水路径。
一是建立梯级分质用水体系。收紧源头取水指标,在取水项目取水许可阶段,将节水评价作为水资源论证的重要内容,对项目节水水平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将盲目上马的高耗水项目拦截在前期手续阶段。城市管理、建筑施工、生态补水等用水需求应当首选再生水;工业用水环节,应当把再生水的提质增效利用摆在更高优先级。健全用水分级计量考核,解决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水量归真难题。把“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到实处,带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破解再生水技术瓶颈。因用水工艺、技术、设备落后未达到现行节水标准的,及时督促相关单位限期进行节水改造。基于污废水的不同成分以及不同的回用用途,再生水处理工艺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采用的“超滤膜+反渗透膜”双膜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原水中的含盐量和电导率,能够满足工业冷却、减压等水质要求较高的场景,但处理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难以长期承担。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穿针引线,推动园区污水处理厂高品质再生水的订单式定点投放。
三是打通再生水循环路径。一方面,做好管网规划、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园区基建配套过程中提前将再生水全生命周期纳入范畴。另一方面,做好“最后一公里”入户细节服务,盘活再生水循环动力。此外,做好再生水资源储备。实践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利用人工湿地等手段贮存调蓄再生水资源。还应打破政府部门壁垒,加强城管、工信、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实质性协作,促进再生水更多元、更经济、更高效地开发利用。
四是建立再生水使用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再生水利用与绿色工厂建设、低碳发展指标的关联,通过排放标准、节能节水考核等硬性条件设置用水“基准线”,倒逼企业加快新鲜水节水步伐。利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碳减排核查核算等管理手段,鼓励企业推进再生水深度、高效利用。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摒弃“以罚代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更多的管理成本用于扶持推广高水平节水项目,加速效能低下项目依规合理淘汰。
- 推动再生水深度融入沿黄城市水循环体系2023-10-13
- 以生态环境科技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2023-10-13
- 抓重点破难点 推动山区林区共同富裕2023-10-13
-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启盾构施工2023-10-12
- 保护多样生物 呵护地球家园2023-10-12
- 内蒙古加强生态保护 推动绿色转型2023-10-12
- 最新推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