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宣布设立一周年:11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000亿元 多维度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证券日报 2022-09-02

 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迎来宣布设立一周年。“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一消息,在2021年9月2日召开的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得以宣布。同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又一标志性事件。

  一年来,北交所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上市公司数量达110家,中小企业占比77%,日均成交金额10.29亿元,合格投资者数量超过513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3倍,机构投资者积极布局,增量“活水”持续流入……

  235亿元“活水”

  灌溉创新型中小企业

  一年来,北交所在助力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中小企业占比77%,总市值约2000亿元,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其中有23家公司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渤海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可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是北交所的“指挥棒”,为的是引导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助力企业核心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发挥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作用。

  在235亿元融资额的背后,是一家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依靠北交所突破资金“瓶颈”,抓研发抓创新的“发展进行曲”。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

  富士达(15.3500.000.00%)董秘鲁军仓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一年来,富士达共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涵盖相控阵雷达、航空航天、5G通信三大领域。

  万通液压(5.5100.000.00%)董秘王梦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近一年的“打磨淬炼”,公司在新产品、新领域以及围绕现有核心产品新应用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

  “从科技研发看,北交所公司持续扩大研发驱动创新,进而让标杆性企业在北交所逐渐形成聚集效应。”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张可亮表示,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PE估值在20倍左右。由此可见,北交所公司安全边际较高。另外,北交所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性较高,考虑到未来各类政策的支持,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有着较高的投资价值。

  北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交所106家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41.46亿元,净利润4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4%、19.71%。其中,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平均净利润4040万元。

 特色制度安排

  契合企业发展特点

  风好帆正悬,政策合力不断凝聚。这一年,北交所在上市准入标准、发行审核、再融资、交易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

  服务对象精准包容,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

  发行上市便捷高效,依托与新三板一体发展优势,提升审核效率,发行上市更顺畅、预期更明确。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目前有企业从受理到过会用时仅37天。

  “高效的审核速度得益于北交所与新三板的一体化发展。”孙金钜表示,一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均来源于新三板创新层,这些企业在上市之前已经过创新层的挂牌准入审查、持续监管,公司治理运营相对规范;另一方面,新三板通过修订分层管理办法,增加调层频次,优化进层条件,进一步强化与北交所的一体化发展,从而为北交所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力量。

  此外,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上市审核高质高效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一是申报企业前期已有规范基础。二是一体发展、一体监管,助力持续提升审核质效。通过流程再造打通挂牌审查、持续监管、上市审核各环节,共享监管档案,对申报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针对性的审核预案,持续优化审核流程机制。三是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持续提升。

  融资机制按需灵活,除公开发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启动再融资,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

  “创新型中小企业具备创新属性强,对人才依赖度高,成长潜力大,经营不确定性较高等特点,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高北交所与新三板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北交所交易制度高效,提供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点需求。对此,常春林表示,北交所交易制度适应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因收购或引进投资等原因需进行股票转让,可申请协议转让。

 “后备军”成色足

  质量优

  “尽快形成初始市场规模。”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张梅近日公开表示,北交所实现初始规模积累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要实现高质量企业的持续供给。

  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在辅企业为288家,成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亿元、3757.75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17.82%、27.75%,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0.12个百分点、19.08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118家公司属于高端设备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专精特新属性方面,81家在辅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研发情况看,288家在辅企业中研发强度超过4%的公司有170家,超过5%的公司有123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优质上市公司作为证券交易所的基石,可通过设立绿色通道,提升优质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效率。”常春林认为,当北交所形成一定市场规模,聚集一批标杆中小企业,可为投资者持续带来赚钱效应,进而吸引更大规模、更多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到北交所市场交易,未来市场流动性水平也将得以改善。

  孙金钜预计,未来北交所将继续加快推荐、保荐申报和储备项目的推进速度,并严把质量关,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北交所公开发行有望迎来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专业机构持有流通股市值

  比例提升至12.18%

  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513万户。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仓市值稳步增加,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且随着近期新股供给提速,专业机构保持阶段性资金流入态势,5月份以来,持有流通股市值比例由11.42%进一步提升至12.18%。

  但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北交所流动性、估值等问题仍然有待提高。具体来看,北交所股票以小市值为主,流通盘规模小,83%的公司市值低于15亿元。日均成交额10.29亿元,在外部形势冲击下,北交所约七成企业日均换手率有所下滑。

  在张可亮看来,目前北交所的流动性有所分化,主要原因是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习惯所致,大部分公募机构并不善于投资小市值公司,他们在意愿和能力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对于北交所的流动性水平需要综合看待。”市场人士表示,北交所投资者以合格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为主,交易相对低频理性,持股期限相对较长,更加关注企业成长带来的中长期收益。因此,市场的换手率不宜简单与其他市场对标。同时,估值波动与传统发行上市呈现不同特点。在一体发展的市场结构和上市前公开交易的博弈格局下,由于新股上市前已在创新层挂牌交易,上市后价格呈现更加复杂的买卖博弈特点,不会因为单次公开发行就产生明显的流动性溢价。

  专家认为,要牢固“主阵地”,北交所还需通过优化交易机制、提供更多融资途径、引入增量资金等改革,提升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

  孙金钜建议,首先,加快推出北交所指数,进一步推动机构投资者通过开发指数化产品入市;其次,适当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再次,适时推出混合交易制度,为北交所提供新的流动性支持。

  九万里风鹏正举,奋楫笃行。年轻的北交所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还需进一步成长,提供更加“贴身”的服务,探索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中国方案”已在路上。我们相信,北交所定能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