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长城汽车(43.820, -0.50, -1.13%)2025战略发布暨第八届科技节在保定举行,活动现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布了集团在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即2025年年销量达到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80%,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勾勒未来发展路径时,长城汽车将目光聚焦在了节能减排方面,并郑重宣布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长城汽车将在2023年打造出首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
作为第一家明确碳中和时间表的中国车企,长城的举措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约有十余家跨国车企提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余卓平表示,碳中和是个世界性的目标方向,所有的企业都不能置身事外,相关领域的生态伙伴应该深度合作,抓住其中的巨大机遇。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是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单一的产业能够完成的,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亟需从产业的顶层设计角度出台相关的路线图,以指导产业的发展。
多家车企明确
“碳中和”时间表
“碳排放是全球性的重大议题,受到各国政府和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中国已提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全球对于碳中和目标的追求,意味着传统的工业时代即将落幕,也意味着绿色发展方式的来临,这将给整车企业提供不可小觑的机遇。
近期,大众、宝马、戴姆勒、保时捷等超10家跨国车企公布了各自的碳中和时间表或减碳计划。其中,大众汽车集团明确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宝马集团计划在今年年底实现中国工厂的碳中和,力争到2030年与供应商协作实现减排20%;保时捷宣布到2030年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并要求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可持续能源,减少碳排放量。
业内人士认为,跨国车企对于碳中和的积极践行,与欧洲对汽车产业碳排放的严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国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后,国内的自主车企也开始了各自的减碳行动。
6月28日,在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暨第八届科技节的活动现场,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宣布,公司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
在产品方面,长城汽车计划在2025年前,全系推出50余款新能源车型,同时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售的比重要达到80%。在生产制造层面,长城汽车将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及低碳工艺应用,在2023年打造首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
孟祥军透露,长城汽车提出要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并不会给公司带来被动达标的压力,相反会带来主动转型的动力。
在孟祥军看来,公司要想实现全球化,就必须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这是长城汽车全球化事业成功的保障,通过践行碳中和目标,公司可以在机遇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赵福全认为,碳中和目标可以影响到各个行业,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中的集大成者,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能源消耗大,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兼具支柱性和载体性特点,其低碳和脱碳转型更具代表意义和重要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会给汽车产业设定了一个转型升级长期持续的目标,当前的汽车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升级,将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减碳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也将驱动车企加速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探索。
产业呼吁
减碳路线图落地
“节能减排是长久的、经久不衰的课题,包括摆脱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的消耗等等,我国的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促使了各个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落实得更加踏实。”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认为,碳中和目标的设立,让车企的减碳工作变得更加有抓手,有落实点。
也正因如此,多家车企均在近期密集推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以加速绿色转型。但实际上,目前汽车行业仍然在呼吁更有行业针对性的碳中和实施路线图的出台,以从顶层设计角度指导企业的节能减排。
例如,东风集团副总经理尤峥就曾建议,应出台面向“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实施路径图,让汽车产业链有一个共同遵循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向。
广汽集团(13.050, -0.27, -2.03%)董事长曾庆洪也表示,希望产业界能将碳中和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政策上予以明确。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也提出,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明显感觉到各个领域都“动”起来了,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还是需要比较清晰的路线图、目标和节点,以便于企业去落实。
今年1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曾透露,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以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同时将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发布相关标准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截至目前,汽车产业对于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线图并未出台,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碳中和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无需过度依赖于路线图,完全可以依照市场化的节奏,抢抓发展机遇。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车企在践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以市场导向出发,尤其是在技术路线上,不能拘泥于个别的路线,而放弃了对多种技术路线的探索。究竟哪种技术路线更适合于节能减排,要由市场和消费者来检验。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柳长庆认为,车企应该在碳中和目标下,找到产业政策、产品结构和企业收益的平衡点,渐进式推动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
汽车产业脱碳
是系统性变革
根据申万宏源(4.670, 0.00, 0.00%)发布的《碳中和白皮书》显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新能源发电、汽车电动化将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抓手。
按照预测显示,我国新能源(4.040, -0.11, -2.65%)汽车销量到2035年或能达到汽车总销量的50%~60%,汽车产业将实现规模性的电动化转型。
在长城汽车的第八届科技节上,公司也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80%的目标。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从行业到企业,均设置了明确的阶段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但根据权威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接近5.5亿辆,这意味着汽车产业增量替代和存量替换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同时,由于汽车产业链的链条较长,与互联网、能源、交通等各个行业的关联度很高,仅靠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赵福全建议,面对碳中和这场大考,汽车产业绝不能孤军奋战,而是要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领域有效协同。
在赵福全看来,脱碳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从产业内部来看,需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来实现减碳,包括设计、采购、生产、使用、回收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从产业外部来看,必须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来实现脱碳,在此过程中,以碳交易为核心的低碳政策法规体系,将为汽车产业低碳和脱碳转型提供最直接的驱动力和根本的保障。
- 车企陆续公布“碳中和”时间表 呼吁出台减碳路线图2021-06-30
- 超270种化药或两年内纳入集采范围2021-06-30
-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约3万亿地方债待发 支出加码保民生2021-06-29
- 发改委: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2021-06-29
- 发改委、工信部等密集调研 下半年经济政策走向渐清晰2021-06-29
- 发改委: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