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即将上线交易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呼之欲出
第一财经日报 2021-07-14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即将开锣。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将于14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

  受碳市场即将启动影响,碳交易概念股于13日午后加速冲高,百川畅银(70.9803.885.78%)(300614.SZ)大涨20%封板,长源电力(13.3700.876.96%)(000966.SZ)、雪迪龙(10.5100.424.16%)(002658.SZ)、华银电力(10.5700.454.45%)(600744.SH)等多股涨停。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1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正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以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张建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在进一步促进减排和降低相关成本的同时,也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碳价信号,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碳减排支持工具呼之欲出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孙国峰表示。

  根据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设计,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原则,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做到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确保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他表示,可操作,即明确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可计算,即金融机构可计算贷款带动的碳减排量,并将碳减排信息对外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可验证,即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验证金融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政策效果。

  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在第十三届陆家嘴(15.190-0.14-0.91%)论坛上表示,央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以定向再贷款的形式推出。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央行已于6月议息会议中提出气候贷款便利,该政策的本质是再贷款工具,主要以优惠利率向银行提供定向信贷支持用于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经济领域。

  浙商证券(12.110-0.06-0.49%)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根据央行过往政策经验,诸如支农、支小、扶贫等领域的再贷款定价通常低于普通再贷款工具。碳减排作为当前政策重心,同样可能享受优惠利率。因此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较低利率投放流动性的同时类似于定向降息,可能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使得利率债受益。

  光大证券(16.010-0.11-0.68%)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安排。

  他认为,目前看,再贷款工具仍将是最优选择,理由有三:一是再贷款作为定向性的货币政策支持工具,能够实现对于绿色金融领域给予精准支持;二是再贷款利率较MLF利率更为优惠,较低成本的资金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也是一个激励性的举措;三是再贷款工具使用起来比较灵活,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在额度方面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可以更好引导金融机构以更优惠的利率加大绿色信贷投放。

  孙国峰在前述发布会上强调,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支持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好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也向公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等理念,鼓励社会投融资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尽快拓宽全国碳市场覆盖面

  在市场专家看来,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更多需要依靠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减排目标,碳市场便是其中之一。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对第一财经表示,应尽快拓宽全国碳市场覆盖面。在启动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后,建议尽快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等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拓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范围,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重点企业节能减碳。

  从2011年起,我国已有8省市开展了碳市场的试点工作。毛涛建议,应继续大力支持地方试点。在将特定排放量以上的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地方试点,在原有地方试点外,应鼓励更多的地方围绕国家碳排放量要求以下的企业进行试点。

  此外,适时开征碳税。毛涛建议,适时引入碳税,作为碳排放交易的必要补充,形成以“碳排放交易+碳税”为主要减排手段的制度体系,在将重点企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同时,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必要的碳税规制,广泛带动企业深度脱碳。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首批2225家电力企业将上线交易,这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投运。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境(12.3700.000.00%)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官方消息显示,7月12日上午,湖北省委书记应勇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他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湖北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完成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各项任务。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则于6月22日发布公告,明确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时间等细节。在交易方式上,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张建宇介绍称,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在法律基础、交易制度设计、碳市场注册登记与交易系统设施建设和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欧盟和美国碳市场的实践已经表明,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张建宇表示,短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价格,增加了低效率企业的成本,为高效清洁企业提供了激励机制。长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会影响未来的投资方向,让长期的投资更倾向于清洁低碳,最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从碳交易正式上线到今年年底,半年的时间里,2200多家电力企业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交易、履约清缴等全流程。2021年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在这段时间中,因为市场机制的形成,会有一个全国碳市场机制下的碳定价,逐步对社会、产业、企业在能源投资生产决策中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8日在 “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还将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平稳运行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