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期收官,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深化,移动支付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
普惠金融也称作包容性金融,它所强调的服务范围,能够覆盖到以往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群体、领域。《报告》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支持超9000万人次,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保持增长,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银行网点、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率继续提升,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总体保持稳定。
“数字支付、涉农金融网点服务等都是属于普惠金融服务的范畴,数字普惠服务下沉后,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总体而言,我国普惠产品体系日渐多元,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也开始从原来的金融扶贫扩大到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等。普惠金融的新特点反映出经济结构整体上更加均衡发展、优化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银行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用数字普惠金融进行创新,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长期来看应把普惠金融当成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增长,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各类支付服务不中断。《报告》显示,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142.23亿笔,同比增长41.41%,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4670.42亿笔,同比增长5.99%。
移动支付服务进一步覆盖至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数字鸿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2020年,人民银行共开展249项县域及农村生活场景、236项涉农生产场景建设工作,全国县域地区云闪付APP累计注册用户达1.37亿户。此外,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7.13%,较上年稳步增加;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59个,与上年持平。
专家表示,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方式的需求加速客户从物理网点转向线上渠道,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推动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广泛覆盖的优势,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场景互联互通。从实践来看,在农业生产供销场景上,与涉农电商平台、供销社等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涉农代理缴费场景上,实现涉农补贴、水电、通信费、农村医疗等在线一站式缴费。
为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缩小普惠金融发展城乡差距。推动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注重弥合“数字鸿沟”。二是补齐老年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短板。推动金融服务更加贴近老年群体使用习惯,提供界面清晰、操作方便、有效防止误操作的线上服务。三是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稳步提升支付、理财等各领域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防控数字技术运用可能带来的算法歧视、诱导不当营销、信息滥用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展望未来,还要不断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比如从原来传统的信贷进一步扩展到涉农保险等领域。对于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过去更多强调银行的责任,但随着普惠金融产品多样化趋势的发展,意味着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参与其中,比如保险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此外,要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信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普惠金融效率,更好防控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风险。”曾刚表示。
- 人民银行报告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向乡村下沉2021-09-14
- “跨境理财通”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再深化2021-09-14
- 助力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2021-09-13
- 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将出 数据安全等成监管重点2021-09-13
-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2021-09-10
- 规范发展地方金控平台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