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或许不会立竿见影,但会日渐月染。
1
‘银行什么时候上班?’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这个话题在今年2月的搜索指数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峰,日均值(1月26日-2月24日)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671%和2812%。
一大批苦苦等待银行开门营业的用户。
以往每年春节后,银行线下网点都会迎来一波营业高峰。一方面,存款、理财、对公、对私的贷款业务都从假期状态中复苏;另一方面,大多银行为了实现一季度‘开门红’,还会配合各种营销手段。
但今年,疫情打乱了了一切。
银行的线下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处于‘休克’状态。而与此同时,特殊的市场环境造成的个人和企业现金流紧张,金融需求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业也是紧急加强了线上营业的力度,‘非接触式银行’更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例如,我们之前已经聊到过,银行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等形式,将贷款以无接触、纯线上的形式精准‘滴灌’给小微商户。并且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试水了更大额度、更低利率的小微贷款。
而在个人业务方面,原本电子化程度就比较高,现在更是连我家大伯、外婆这种七八十的老人都开始学着使用银行APP。
一个银行的朋友说,2月份以来,自己所在银行APP的打开率明显抬升,尤其是APP客服的互动次数,远远超过了往常的平均水平。他们也紧急增加了很多人工客服和理财顾问,以满足突然暴增的客户咨询需求。
招行的数据也显示,自1月31日至今,招行APP上线的专属财富管家‘小招理财顾问’总服务次数达到近24万次。而根据招行方面的预计,如果疫情进一步持续,其服务需求的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我仔细看了几家股份行和国有大行的APP,除了保障基础的查询、转账、汇款等业务之外,许多银行的‘疫情专区’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包括疫情查询、保障金服务、捐赠通道、电商入口、云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
图注:招商银行联合了学而思、编程猫、有道、跟谁学等,为用户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成人教育的全年龄段课程
另外,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APP也在疫情期间有了极大存在感。因为本地用户的在线缴费需求在这一次疫情中被激活,此外,银行还与一些本地的药店、生鲜、餐饮服务商合作,提供更多本地化的服务。
不得不说,经过了前几年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科技的浸润,银行的数字化程度普遍高了不少,虽然大部分APP还是挺难用。如今,再经过这段特殊时期的考验,不管是用户端(会多地向线上渠道迁移),还是银行端(更好地优化线上的功能和体验)必然都有比较大的进步。
2
毕马威在一份关于疫情对银行业影响的报告中指出,此次疫情可能会让数字化能力较强的机构进一步建立优势,反之线上化服务效率与业务智能化程度不足等能力短板,在此次重大疫情中均可能成为存量客户流失的原因。
从某个角度看,疫情期间确实对于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也是一次集中测验。当客户从线下涌向线上,能够迅速响应并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在物理接触有限的情况下保持各项业务的持续推进,难度不小。
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官赵志宏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对疫情之于商业银行影响的分析很有代表性:
短期内疫情的影响集中于削弱信贷需求、亟需提高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和中收减少等方面。社会生产受疫情影响,导致市场上信贷需求预期会有一定程度减少,银行对公以及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拓展增量近期将可能会遇到一定挑战,消费金融业务也同样承压。
同时,特殊时期对于精准分配金融资源的要求比常规时期更为迫切,银行唯有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价值网分析,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成批量的客户及客户需求状况做到实时而精准的识别,精准区分哪些信贷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关度,把信贷资源精准投放到关键地方,是银行对抗疫的最大支持。此外,银行从日常支付结算中获得的收入也将大幅减少。
中期而言,金融条件大概率有所放松,疫情过后,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估计会有适当反弹,企业恢复全面生产也会带来信贷需求一定程度上冲。银行需要凭借智能分析手段和风险计量能力,提前准确感知疫情形势转变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和市场阶段的微妙转变,针对性地敏捷组织产品、服务和营销。
长期而言,疫情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有限,头部银行和细分生态领域有优势的银行竞争力持续加强。同时,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能力对业务支撑作用更为凸显,传统业务电子化速度必将加快。
总结来看,疫情对于银行业中短期的影响不小,同时大家也普遍预期,此次疫情会成为银行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契机。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也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广大金融机构都应将金融科技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端对端、点对点的立体交互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云办公、云监管的跨越空间的金融管理运营模式。’
昨天,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疫情的发生,对金融业更好滴通过金融科技来办理业务是非常大的机遇。除了提到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科技的投入,对于跟外部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另外,这位巡视员还提到接下来监管部门要改进的工作,包括对电子单证、电子签章、电子数据等的合规性合法性要充分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监管的态度,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开一些线上作业的门槛,比如远程面签开户等。
3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巧合。
因为关注这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回过头去研究了一下2003年非典之后的情况。彼时,同样受突如其来的疫情驱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触电子银行,这也直接刺激了银行线上化、数字化的发展。
以建设银行为例,2003年1月-5月,其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服务系统当年新增客户、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6倍、3.3倍和5.6倍。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系统当年新增客户、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8倍、13.3倍和2.5倍。
另一家国有大行——工行的情况也类似,2003年,工行电子银行累计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是上一年的2.5倍。其中,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9.4万元,是上一年的3.7倍。均在短期内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但在这些被反复提及的数字背后,还有另外一半事实常常被忽略。那就是,2003年本就是电子银行蓄势待发的一年。
以工行为例,2002年10月,历时数年的‘9991’工程竣工,实现全行数据大集中。数据的价值、信息科技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在这一年,工行将原本的总行网站、北京分行网站、个人网上银行等进行整合,成立了电子银行中心。
而后,恰逢非典发生,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也顺势提速。
同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前,银行业电子化的程度已经很高。而经过前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一些头部银行大都主动开启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19年上半年,六大行上半年员工人数合计缩减近3.5万人,网点‘瘦身’277个。
我们常说危中有机,希望经此一疫,金融科技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金融服务中,让银行即服务变得无处不在。
- 人大代表刘峰:进一步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成本2020-05-25
- 代表委员建议:扩充民营银行融资途径和资金来源2020-05-25
- 疫情冲击不减金融开放速度 如何在开放中实现多赢?2020-05-22
- 大额存单利率悄然下行 息差收窄倒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2020-05-22
- 金融新基建“闻风而动” 广阔前景与不确定性共存2020-05-21
- 建行员工盗卖兜售客户信息年入30万 还称“不知是违法”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