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车研报” 不应成为A股市场上的稀缺品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6-30

  近日,海通国际(HK00665,股价1.13港元,市值75.05亿港元)发布了题为《比亚迪(337.0005.391.63%)“元”细化拆解》的研究报告。为了研究比亚迪元的零部件,16名团队成员前后花了3个月时间,亲手拆了一辆比亚迪元,最终形成的报告长达80多页。虽然有同行人士认为整篇研报“描述过多但分析总结偏少”“研报发布正值‘派点季’”,但其“硬核”的研究方式还是获得了广泛认可。

  通过拆解产品以明确零部件构成和价值占比是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针对消费电子产品的拆解,针对汽车的拆解研究并不多,但成功案例也有。2017年,瑞银的研究团队就开始拆解电动车,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这一研究方法,这种“拆车研报”也已成为该团队的招牌产品,受到业界重视。海通国际的做法是同行成功经验的复制,但其超预期地走红,则与“硬核研报”的相对贫乏直接相关。长期以来,不少券商研报被指“重营销、轻服务”,对分仓派点的直接经济收入聚焦过多,导致一些短视甚至投机行为屡禁不止,具体表现为各种“奇葩研报”和“惊人之论”,甚至有些研报浮于表面或是“闭门造车”,其结论惨遭上市公司“打脸”否认。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有非常高的门槛。一则,相比拆手机、动力电池、智能手表,动辄十多万元的拆车成本要高得多;二则,这要求分析师摆脱案牍束缚,躬身下场深入到产品最底层的细节,对那些大型、高精度的制造产品来说,要掌握这些信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频繁波动的金融市场不会等待这样慢工出细活的研报,与短期行情失之交臂可能让研报的“效果”打折;三是,复杂产品往往涉及跨学科领域,需要不同行业的分析师配合才能完成,这对组织能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对应这些门槛,实际上考验的是券商研究所的管理能力,即要为分析师创造一个能够专注于专业研究能力的环境,不被“唯派点是举”带偏方向,而是通过研究所长期的高专业水准获得买方心甘情愿的分仓收入;在人力成本的投入之外,研究所也要适当提高“研发投入”,即便是车辆这种高价格产品,对利润丰厚的证券行业来说,其实也是能负担得起的;此外,像新能源汽车这种涉及电子、化学、机械、电气等多学科的产品,还需要研究所打破传统的分行业、各自为战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说清楚一款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所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绝不是通过已有数据计算就能得出,而是建立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深入到每个细节的了解之上,类似“拆车”这类回归研究本源的办法实则是最基础,是最有效的办法。当“拆车研报”不再稀缺,不再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也就是券商研究所研究质量真正质变的时候。当然,上市公司涉及的业务类型多样,但无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无论产品是复杂还是简单,可获得还是不可获得,其对分析师的要求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真正的基础调研,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