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成长烦恼 注册制改革还要“应试尽试”
上海证券报 2020-07-01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一年,理想照进现实: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得以确立,一批科创公司登上舞台,改革热情传遍市场。

  改革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才能逐步显效。以探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为己任的科创板,在试点注册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它们在改革中闪现,在实践中萌发,在探索中消弭。

  这些改革过程中的“烦恼”,如同一个个“锁眼”。打开它们,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就又向前进了一步。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注册制改革注定是一场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航行,如今,科创板正抢抓机遇、应试尽试,绘就资本市场未来改革的航道图。

  不忘初心,牵住改革的“牛鼻子”

  筚路蓝缕中起航,中国资本市场日长夜大,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快速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免不了有“成长的烦恼”,比如,上市公司供求、进退问题,就是一个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

  “想进的进不去,该出的出不来,上市公司进出不畅,势必导致存量公司相对稀缺,投资者无法给出更加合理的估值,既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使其利用资本市场成长的效率变低,也令市场难以培育更多的长期投资者,减弱了市场的整体吸引力。”市场人士如此表示。

  科创板“试验田”,着手建立审核常态化、进退有序、可预期的生态体系,从法律、规则等立体层面,保障上市公司“进口”和“出口”的通畅,最大化去除行政干扰。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为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多年来的沉痼顽疾,消极回避不是办法,故步自封难解困局,敢啃硬骨头,才是改革应有之意。因此,注册制改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遮掩,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从实际出发牵住问题的“牛鼻子”。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次以关键制度创新赋能资本市场效能变革的实践探索。《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注册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增强市场包容性,真正把选择企业的权力交给市场,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

  同时,试点注册制改革也承载着重大的改革重任,即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各方面的制度改革,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初心”,也是检验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标尺”。

  直面问题,在摸索中保持改革定力

  试点注册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扰市场各方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惟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打消市场疑虑,才能将改革进一步推向纵深。

  其一,如何平衡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与“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的关系。当前我国司法体系尚不完善,中介机构诚信和执业能力有待提高,交易所和监管部门须主动承担起更多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责任,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然而,要把好什么“质量”是一个开放式问题,答案无法穷尽。尤其是在现阶段,把好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对公司质量“补位式”把关的边界应该在何处?同时,信息披露质量和上市公司质量之间的平衡,在未来应向哪个方向推进?

  其二,注册制改革的市场演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保持改革定力?凡是改革,都难以一蹴而就;评判新模式的效果,也需要长周期视角。科创板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资本市场原有的制度框架,特别是较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各个市场主体产生博弈均衡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预见,科创板发展将会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市场参与各方将如何保持改革定力?面对出其不意的市场变化时,又将怎样守正出奇?

  其三,当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企业可以更加通畅地进出市场,如何真正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肩负着核查验证的把关责任,重点从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将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内容“核清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部分中介机构尽职调查不充分、核查工作不到位;申报和回复过程中执业行为不规范;重核查轻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有效性不足,这些问题要怎样解决?下转5版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