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A股处在新一轮上涨初期 港股并非绝对价值投资洼地
券商中国 2021-01-25

  中信证券(30.330-0.84-2.69%):港股未来对A股增量资金不会产生明显分流,配置继续紧扣两条主线

  散点疫情影响下,市场将经历基本面预期的下修和流动性预期的上修,整体仍维持轮动慢涨格局。未来增量资金的入场依然可期,在年报预告披露窗口,新旧资金置换将短暂强化原有市场结构。但进入2月,预计板块资金轮动后市场将进入均衡状态,轮动慢涨下半场将逐步从盈利驱动转向资金驱动。

  首先,此轮散点疫情的爆发一定程度影响一季度经济恢复节奏,预计流动性政策边际收紧的时点进一步延后,直至疫情得到完全控制、或消费等指标出现明显改善。其次,A股增量市场流动性仍处于惯性上行的阶段,未来南下资金流入港股速度会有所放缓,不会对增量资金产生明显分流。最后,市场进入关键区域,个人投资者存量资金向机构增量资金的置换将加速,短暂强化原有市场结构,板块间的资金接力仍在持续,置换完成后市场将进入均衡状态。

  配置上,继续紧扣“顺周期”和“五大安全”两条主线,从行业景气层面出发把握海外工业品涨价补库存以及国内可选消费轮动,从“五大安全”战略层面出发重点关注当前仍具性价比的品种,包括半导体设备、信创、稀土、军工、饲料和种子等。此外,继续战略性增配性价比更优的港股,重点关注互联网龙头、电信运营商和在线教育。

  中信建投(40.390-1.19-2.86%)证券:港股并非绝对的价值投资洼地,不建议全面加仓

  港股在全球经济曲折回升的背景下,港股会波动回升。但港股并非绝对的价值投资洼地。在银行、地产等前景相对暗淡的行业港股并没有估值优势。消费、医药等行业港股更贵。大陆投资者选择美团、小米、腾讯、港交所等A股稀缺标的是可以的,但是不建议全面加仓港股。

  维持2021年市场宽幅震荡的观点不变,全年市场分化将更加极致的演绎。淡化指数、强化制造是全年最优策略。从当前市场来看,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将持续表现,疫苗和检测等生物医药行业、稀土为代表的稀有金属行业、PTA和PX为代表的化工行业将存在具有性价比的优质标的,建议投资者加配。

  海通证券(12.460-0.20-1.58%):港股的科技股和低估价值均有机会

  今年来港股领涨全球、南下资金激增,原因是港股低估值、基本面改善。截至1月22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1.96万亿港元,当前持股市值已经涨至2.58万亿港元,占全部港股总市值的3.2%。从行业结构看,南下资金累计存量中持仓额最多的行业分别是资讯科技、金融和可选消费,占比分别达29.0%、26.0%、12.7%,1月以来增持最多的行业分别是资讯科技业和电讯业;从个股看,在南下资金累计存量中持仓最多的前十大重仓股持仓总市值占比达45%,1月以来增持最多的个股分别是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和中国海洋石油。整体上看港股科技股估值相对A股更有优势。

  参考16-17年,港股对基本面更敏感,中国上市公司基本面回升将不断得到印证,A股处于基本面+情绪面驱动的牛市第三阶段。A股春季行情仍在路上,短期重视大金融,全年看好科技+大众消费。

  国泰君安(17.330-0.36-2.04%)证券:春节前抱团难见瓦解,当前南下将如19年北上

  经历2020年两轮非基本面超预期推动的行情(第一轮是疫情带来的对确定性溢价的追逐推升估值,第二轮是流动性宽松推升的估值),当前蓝筹股股价脱离基本面进入交易主导。因流动性“不急转弯”、居民配置力量等因素,短期抱团难瓦解;但中期投资维度,必须要重视其中风险。当前,风险偏好处于低位、宏观流动性“不急转弯”、微观流动性超预期三因素共振延续,蓝筹股泡沫不只一刹的花火,春节前均难见明显瓦解。

  流动性叠加估值,当前南下将如19年北上。微观流动性超预期是居民配置力量强化的结果,背后的关键是无风险利率下行。一方面,12月以来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快速下行并创下历史新低(3.45%);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与余额宝利差大幅收缩至1.22%的低位。2021年无风险利率具备进一步下行的可能。资金+估值,促成当前南下如19年北上。

  正视蓝筹股泡沫,推荐有涨价预期的周期品,及南下投资三主线。A 股史上第一次蓝筹股泡沫背景下,2020Q4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环比增加 1366.16 亿元是部分机构“畏高”情绪的体现。后续公募基金仍具约5000亿元的港股加仓额度,“弹药”充足。除了A股继续推荐涨价预期、估值低的周期品(有色、石化、化工),继续看好继续推荐港股投资的三条主线:1)稀缺性。互联网综合服务商、线上消费和电子产品等;2)优质性价比。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3)逆境反转。交运、博彩。

  中金公司(68.750-2.40-3.37%):港股比A股有更多机会,可从四条思路选股

  现阶段,港股比A股有更多机会。第一点是增长。中国增长仍在复苏,2021年盈利维持高增长,自上而下估计香港中资股2021年将实现15-20%的盈利增长,港股市场相对更看重盈利。第二点是流动性。相比A股,港股更受国际流动性影响。虽然当前大陆政策逐步“转弯”,但海外因为疫情防控相对滞后、政策依然相对宽松,因此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也收到支持。资金流向监测显示,海外资金已经连续21周流入香港。第三是估值优势,香港市场估值依然比A股具备估值优势,A/H上市公司的港股折价依然高达~37%,同类行业的对比也显示多数行业港股比A股估值要低。折价会缩小,但不会消失。第四,壮大的新经济板块。近年来港股上市规则的变化,吸引大陆新经济类公司近年持续在香港上市,也对大陆资金形成吸引力,近期因为事件冲击部分中资龙头股估值被压制历史最低水平,也吸引了部分大陆资金南下。

  当前港股可以从以下四条思路选股:1)优质互联网及科技领域龙头;2)A/H两地上市港股大幅折价、大市值、估值偏低、基本面稳健或改善的港股;3)A股相对稀缺或在港股具备特色的独特公司;4)近期受事件影响估值大幅下降的龙头蓝筹公司。

  广发证券(16.840-0.49-2.83%):港股新一轮牛市启动,A股布局顺周期涨价+科技

  趋势上:业绩预期上修、海外风险下修、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AH高溢价共振,港股新一轮牛市启动。结构上:南下资金集中持仓港股优质资产(腾讯控股/中国移动/中海油/中芯国际(57.150-2.16-3.64%)/美团5家公司的南下资金合计流入额占比超过70%)。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带来AH指数溢价收敛,近期AH溢价收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具备产业趋势的科技+盈利预期修复的顺周期(建筑、地产、化工、轻工、金融、机械)。

  清晰的盈利上升周期中若金融条件未大幅紧缩,A股仍处“春季躁动”。疫苗落地改变了疫情对股市的作用逻辑,疫情反复约束企业供给,反而会助力“涨价”顺周期。建议配置:1. 出口链和 “内需”共振的可选消费(汽车/家电);2. “涨价”主线的顺周期及科技(有色金属/半导体/面板/新能源);3. 疫情反复受益的必需消费(医药检测/小食品/游戏)。主题投资关注国企改革(上海深圳国资区域实验)。

  兴业证券(8.870-0.03-0.34%):两会前是做多时间窗口

  看好市场,岁末年初,两会前是做多的时间窗口。从基本面角度来看,从宏观到微观,整体经济展现出较好的韧性,需求端国内外亦在积极改善。流动性则宏观流动性仍将处于较为宽松格局,无通胀不紧缩;股市流动性在权益时代下的居民配置、机构配置、全球配置仍在加速。

  行业配置角度来看,成长扩散+复苏主线(中上游周期品)是当前配置的2条主线。1)风险偏好提升+流动性宽松+政策催化+业绩改善,四重利好叠加,成长股有望向其他方向扩散。2)国内经济复苏+民主党实现“blue sweep”,海外刺激预期提升,经济复苏主线,中上游周期品改善大趋势。

  安信证券:南下补配港股不改A股春季行情

  南下资金大举流入港股反映的是内地权益市场流动性的溢出和香港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善。对港股来说,南下资金的大举涌入重在补配港股核心资产,对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而后续进一步提升对港股的配置则需要A股的投资者对港股的交易规则、公司基本面、流动性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熟悉。对A股来说,南下资金属于流动性的“溢出”而非“失血”,A股的后续行情更多的取决于自身流动性环境的变化,当下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依然足以支持春季行情持续。

  行业关注:医药、计算机、军工、电子(面板)、光伏、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小家电、化工、有色、机械等。

  新时代证券:市场处在新一轮上涨的初期

  2021年Q1,居民资金将会从多渠道流入股市,公募基金发行、两融余额均已经出现了较快的回升,按照比较常见的季节性规律,居民资金最热的时候可能要到3月。如果1-2月上涨过快(比如达到了7月的速度),可能会提前透支。经济层面新的催化剂重点关注1月的信贷和3月份开工情况。整体来看,未来一个季度,主导市场的力量是增量资金,目前市场处在新一轮上涨的初期。

  未来1个季度,市场上涨的主要驱动力将由之前的盈利预期改善,阶段性变为增量资金,板块表现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大部分板块都将有绝对收益。成长股的估值调整已经比较充分,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特别是增量资金进来的初期。2021年基本面预期最高的新能源车和军工,将会继续吸引增量资金,近期可能依然是最强的方向。周期金融前期的表现比预期的弱,背后主要原因不是基本面,而是投资者认识和学习的惯性转变比较慢,周期金融依然建议超配,很有可能越来越强,特别是年报季报披露期和春节后开工。重点关注汽车、军工、有色、化工、券商、银行。

  国盛证券:港股“明明白白”的牛市才刚开始,不必担心虹吸A股

  不必担心港股虹吸A股,当前已是增量市场,不能用存量博弈思维看问题。南下资金规模突然“膨胀”,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公募基金的加速发行:2020年以来,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发行,其配置港股的比例也在逐季提升。2021新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进一步加速,至今偏股型基金发行规模已达3418.9亿。在1月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已创下单月发行规模历史新高。在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推动下,南下资金引领了港股“明明白白”的牛市,而A股市场也同样受益跨年行情再创新高。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港股上涨、国内资金加速南下就是对A股的虹吸。在以公募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加速入场之下,A股早已是一个增量市场而并非存量市场。而在增量资金浇灌下,港股“明明白白”的牛市才刚刚开始,而A股机构牛、结构牛也将继续。

  跨年行情圆满演绎,短期市场依然无忧。1、拜登上台,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有望迎来修复。2、此前12月社融增速超预期回落引发市场担忧。但已反复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的系统性收紧。而是从去年下半年的“紧货币+宽信用”向“宽货币+紧信用”转变。这带来的更多的不是市场整体的风险,而是市场风格的变化。3、更重要的,在宏观流动性不会大放大收,以机构资金为主导的增量资金持续、稳定流入的情况下,A股市场流动性将长期维持充裕。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的优质资产,在增量资金浇灌下均将持续受益。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