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以价格杠杆调控垃圾排放行为
科技日报 2022-03-24

 在今年1月结束的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宁夏部分垃圾处理设施长期带病运行,渗滤液污染等问题突出,环境风险隐患大。在去年的督察中,贵州、湖北、广东等地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属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突出系统集成和智能绿色发展,同时突出市场化导向,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环境基础设施是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也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近日,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重大。应坚持系统观念,“统分结合”来推动一体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打破以往较为散乱的格局,统一规划和布局,同时也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现状,因地制宜;“综合一体”地建设综合处置基地,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设施及环境污染的“共建、共治、共享”,并由此来推动环境治理减污降碳,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对于“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本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如果仅由政府“大包大揽”,不利于体现多排放多付费的公平性原则,也不利于发挥价格杠杆对居民垃圾排放行为的调控作用。

  “探索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有助于明确生活垃圾制造和治理的主体,形成环境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垃圾收费制度也有利于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降低社会生活垃圾处置的总成本,形成市场化机制。”杜欢政说。

  实现这些目标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指导意见》对污水、生活垃圾、固废、危废及医废的处理都提出了具体目标。

  “目前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不完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仍需提升,固废的精细化分拣水平和再利用技术需要提高,危废及医废的中转和应急处置能力还需要完善等。”杜欢政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也表示,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的短板主要集中体现为分类收处运理能力不足、处理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杜欢政认为,解决这些难题还需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统筹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如推动老旧管网修复更新,基本解决长江干流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市政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大力推进黄河干流沿线城市建成区管网混错接改造等;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新模式形成环保产业新业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产业研究室主任赵云皓说,历次环境治理模式的突破创新,均会有效释放市场空间,带动环保产业新一轮增长。通过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肥瘦搭配”一体化实施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有利于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培育环保产业新业态。

  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智能绿色升级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近4.8万亿元,带动环保产业持续增长,营收年均增速14.1%,高于同期规上服务业4.5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达1.95万亿元。

  “新需求释放环保产业新空间。”赵云皓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持续推进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提升危废医废处置能力等,并健全价格收费制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污染防治、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58万亿元。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绿色升级,加强科技支撑。

  张英健强调,绿色化、智能化是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导意见》坚持绿色理念,推动智能升级,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特别是强调科技创新对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要求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相关要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调关键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创新,针对厨余垃圾、污泥、焚烧飞灰、渗滤液等固废处置和小型垃圾焚烧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征集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进行集中攻关。”张英健说。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