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生产生态,栽培草地展现诱人发展前景
农民日报 2023-01-09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牲畜生产国,大规模生产需要饲草料的充足供给,饲草生产与圈养牲畜结合是区域范围内饲草供给对策之一。和一般意义上的草地和农田不同,栽培草地既可以种植在耕地上形成高产饲草料基地,也可以在天然草地建成多年生改良草地,还可以利用边际土地拓展潜在土地生产力。

  记者了解到,从“十二五”开始,国家牧草产业体系针对规模化生产的苜蓿栽培草地、可以刈牧利用的多年生栽培草地开展了生态评价。“十三五”以来,牧草产业体系人工草地生态评价岗位科学家辛晓平联合20多个牧草综合试验站、10多个岗位科学家,对栽培草地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价。

  “我们发现,栽培草地尤其是多年生栽培草地不但具有很高的饲草生产能力,在固碳固氮、防风固沙、减少环境生态资源消耗、保持水土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方面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价值。”辛晓平介绍。

  规模化苜蓿草地:家畜好口粮,土壤好管家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世界范围内种植最广泛的豆科牧草,因其优良的品质和跨越气候带的广泛适应性,成为我国大规模牧草生产和农牧交错区土地恢复中使用的最佳候选植物之一。

  目前,我国苜蓿播种牧场面积达384万公顷,占所有优质牧草总面积的40%。除了是优质饲草,苜蓿还可以通过生物固氮提高土地质量和潜在生产力,也能提供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在一部分耕地及边际土地栽培苜蓿或进行草田轮作,不但有益于饲草供给安全,也是耕地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人工草地生态评价岗位联合呼伦贝尔试验站站长徐丽君及北方苜蓿主产区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十余个试验站,开展了长期地面观测,对规模化苜蓿草地的牧草产量和碳固存潜力进行了模型模拟。

  “结果发现,在降雨和灌溉条件下苜蓿栽培草地干物质产量在每公顷4.5-9吨之间变化,土壤固氮能力达到每公顷90-200公斤,较休耕管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0.85%-1%。在边际土地栽培苜蓿,土壤碳可能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加。”徐丽君介绍。

  北方规模化栽培草地:防风固沙,降低生态资源消耗

  春季的沙尘天气长期以来困扰着北方城市,尚未返青的草原和刚刚播种的耕地是沙尘源之一。北方规模化苜蓿栽培草地返青早、根系深,在减少土壤风蚀、抵御风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牧草产业体系人工草地生态评价岗位团队副研究员徐大伟、秦琪博士经过三年跟踪模拟,发现相对于传统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等,苜蓿返青早、枯黄晚,相比农田能够延长地表覆盖时间30-60天,从而能有效减少春季土壤风蚀,年平均防风固沙量是农田的1.5-2倍。据估算,北方人工苜蓿平均年防风固沙量约为2.3亿吨,相比于种植传统农作物,每年能够减少土壤风蚀8404.6万吨。

  同时,苜蓿作为多年生植物不需要每年耕作,收割留茬且秋季再生长会形成10-20厘米高的植被冠层越冬,兼顾风沙治理和增收致富。

  此外,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人工草地生态评价岗位联合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研究员朱晓昱,以及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梁庆伟等十余位专家,采用“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了2019—2022年中国北方草原区山东、陕西、山西、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地耕作方式存在差异的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在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上的差异。

  基于多年跟踪与调研数据,发现草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比农田生态系统低18.75%,对环境友好程度相对较高。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农田的环境影响高于草地的环境影响。其中,在资源消耗方面,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草地生态系统的能源消耗减少了31.21%,所需土地面积减少了43.61%,水资源消耗减少了63.43%;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草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暖潜值降低了43.09%,环境酸化潜值降低了50.27%,富营养化潜值降低了46.78%。

  南方永久性改良草地:保持水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据了解,我国南方草山草坡面积约6500万公顷,分布在南方各省份山区丘陵地带。其中1200万公顷位于山地夷平面及缓坡地带和夏季最高温度低于39℃的区域,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具有良好的适宜发展人工草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在解决一些制约的关键技术后,可以通过改造建立与新西兰、欧洲媲美的永久性人工草地带。

  在我国南方山地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流失总面积的44%。国家牧草产业体系人工草地生态评价岗位联合恩施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洋、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杨培志,在湖北省火烧坪乡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永久性改良草地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了南方草山草坡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累积、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情况。

  “结果发现,南方改良草地中有豆科植物且根系密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富,改良草地土壤碳氮累积远高于农田,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4.3%和0.35%,在保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且肥力水平显著高于农田。”负责具体实验研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生陈亚男介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情况表明,小雨条件下耕地产生的地表径流最高,约为南方天然草山草坡和改良草地的11倍和15倍。大雨条件下农田产生大量的地表径流,水土流失总量约为南方天然草山草坡和改良草地的5-7倍。其中南方改良草地形成径流量最低,天然草山草坡泥沙流失量最低。南方改良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