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经济日报 2022-10-10

 “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内蒙古横跨“三北”,草原面积超13亿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孙绍骋说。

  草原“带薪休假”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牧区人口和牲畜数量增长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下,内蒙古出现草原生态恶化现象。为保护和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2011年起,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的地方禁牧,有的地方按草畜平衡要求减少牲畜数量,并给牧民相应补贴,相当于让草原“带薪休假”。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连续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亿亩草原享受到“带薪休假”,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带薪休假’后的牧场,草群增加了,植被盖度和生物多样性也提高了,优质多年生牧草种类在草群中明显多了起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巴雅尔图说。

  巴雅尔图介绍,过去苏尼特左旗十年九旱,再加上其他自然及人为因素,当地草场出现沙化现象,牧草种类逐渐减少,牧民养畜成本提高,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草场的沙化程度明显减轻,草群高度平均增加了2.6厘米,盖度提高了2.64个百分点,生物的多样性和植被恢复后的稳定性均有所提升。”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政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自主组织,自觉落实休牧措施,全盟草原整体得以休养生息。牧民经营方式逐步由传统的粗放分散型向集约规模化转变,由单一的天然放牧向天然放牧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方式转变,初步实现了科学利用,为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海“挂斧停锯”

  金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进入最美季节,漫山遍野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犹如浓墨重彩的油画,浩瀚的林海显得尤为壮观。

  2015年3月31日,三代务林人“挂斧停锯”,标志着当地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入对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新时期。

  “自参加工作就在伐木,采伐了20多年,停伐的那一刻印象深刻。这几年,林区的绿色越来越浓,野生动物越来越多。”7年后,原根河森工公司517工队员工王铁昌再次来到他曾经奋战过的地方,感慨万千。据统计,停伐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累计完成森林抚育2901.9万亩、人工造林18.06万亩、植被恢复16.83万亩、退耕还林25.51万亩,森林资源年增长量达1200万立方米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555万亩,较2012年增加93.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6978万立方米,较2012年增加1179万立方米。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养山护山已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守护林场30多年的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介绍,林场建场初期,这里是一片荒山秃岭,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封山禁牧、抚育管护,一座座山头才披荫挂绿。尤其是近5年来,马鞍山林场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和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等重大项目实施的有利契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68%。

  良好的生态带动了旅游发展。林场范围内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有名的旅游打卡地,带动发展农家乐10多家,同时,蘑菇、榛子、松子等林间野生特产也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沙漠“锁边治理”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营造锁边林带45公里、6.7万亩,治理沙漠14.3万亩,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什拉召治沙站70年来植树治沙的丰硕成果。“过去只能听见风卷起沙子‘呜呜呜’的吼声,现在风穿过治沙站周围的林子,是‘扑簌簌’的脚步声。库布其的风变温柔了。”治沙站站长贾文义说。

  贾文义是家里第三代治沙人,18岁便成为治沙站的一名治沙林业工人。当年修建穿沙公路的时候,他跟着建设大军吃住在沙漠里,栽植沙障,防沙护沙,一干就是几个月。“除了造林,我们还要禁牧、防火、防治病虫害、保护野生动物。”这段时间,天干物燥,贾文义正带领同事分组巡查林地,开展防火宣传,保证治沙成果安全。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鄂尔多斯市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加强技术引导,孕育形成一套成熟的治沙方案。与此同时,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指导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光伏、林沙产业等生态融合型产业,变沙漠“负资产”为“绿色资产”。

  除了库布其沙漠,内蒙古境内还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等沙漠沙地,全区沙化土地集中、沙害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正是一代代像贾文义一样的治沙人让荒漠添绿、沙里生“金”,内蒙古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介绍,这10年,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护绿、扩绿,一手抓防污、治污,累计造林、治理草原、防沙治沙面积都是全国第一,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概括地讲,内蒙古实现了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全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王莉霞说。

  孙绍骋表示,下一步,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上,内蒙古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四个方面下功夫,到2025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6500万亩、营造林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今后两年治理沙化土地2650万亩以上。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