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智慧治理能力
经济日报 2023-06-19

 当前,我国2.31亿公顷的森林由不到120万名全国各级林长悉心管护,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广东东莞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的“智慧林长平台”已覆盖全市,不仅巡山护林工作变得更轻松、更精细,还拓展出林业生物多样性、林业碳汇等多种业务的智能化管理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近年来,随着林长制等生态制度创新的探索卓有成效地推进,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亮丽名片。同时,大家也真切地感受到,打赢这场绿色转型战役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让绿美家园早日建成、长长久久?多个领域的探索表明:寻求科技赋能、提升“智治”能力,是加速形成系统、长效生态保护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以林长制为例,去年我国已如期实现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但长效管理机制的健全仍面临许多挑战。“林长办”工作多而杂,如何科学考核和激励?基层人员年龄偏大,巡山健康安全如何保障?对森林防盗、防火、防虫害等各类事件,如何去动态监控、追踪并高效流转处理?从东莞“智慧林长平台”的运行情况看,数字化治理新模式让每山每地精准定位,每人每岗责任压实,各类事件可即时上报,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及时处理……解放了林长、优化了决策、便利了考核,更适应了现代林业赋予林长制的新功能,形成森林保护、碳汇、科普等一盘棋推进的新局面。

  放眼全国,越早注重提升生态智慧治理能力的城市,就越早收获丰富的生态产品、享受良好生态所回馈的经济社会价值。如“世界工厂”东莞实现生态资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不断升级:曾污染严重的茅洲河流域如今碧道环绕、白鹭翻飞;智能视觉等新产业加速聚集;多样化的自然公园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生态后花园”,吸引众多海内外院士、科学家扎根……绿美生态,成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突出优势、响亮品牌。

  如何发力“智治”,让科技为长效生态保护机制插上翅膀?三方面借力必不可少。

  一是借力市场,让作为创新主体的广大企业参与进来。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的城市,其“智治”并不是简单的“天眼”监测加互联网办公,背后往往凝结着深耕细分领域的“绣花功夫”。如广州古榕树的保护,便用了物联网通信企业技象科技研发的“古树名木智能管理系统”,让护林人全方位掌握古树状况。守护古树如此,守护候鸟、红树林也需个性化的科技产品,森林、湿地、滨海滩涂的养护需求各有不同,各地政府可因地制宜,推动企业在细分领域大显身手,研发创新技术、设备。

  二是借力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让各部门“独角戏”变为“大合唱”。随着“大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被赋予丰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需要众多部门统筹施策、齐抓共管。当下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为扭转各部门各管一摊的局面提供了契机,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重视不同平台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一盘棋疏堵点、解难点,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三是借力公众智慧,让互联网科技成为群策群力共建家园的有效手段。美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缺乏有效途径,如今不少城市已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凝聚人心、汇集众智。如过去林长制多通过广设公示牌、定期搞宣传活动来扩大影响,而今东莞等地的林长制面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架设对政府监督和交流、出谋划策的桥梁,调动全社会齐心守护绿美家园。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