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wokandapix on Visual Hunt
《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徐佳/研究员 苏果 洪力/编审
尽管有中外资银行作为公司股东,然而这个让总经理“骄傲”的条件却并没有为中加基金带来太多优势。从发展规模看,6年来,中加基金的规模仅为881.78亿元,虽说比成立时增长了20倍,但仍然没有位居千亿元级别的队伍中。
尤其是近些年,中加基金在权益产品成立时机上屡屡犯错,加之对固收产品的格外偏重,导致整体公募规模九成以上都为固收产品,8人的基金经理队伍中,5人管理经验不足3年,且大部分年轻基金经理都主要负责权益产品,可惜不少权益基金都大幅落后业绩基准水平。即使是在业绩上涨期依然遭遇投资者大幅赎回,这显然与总经理宗喆所说的业绩品牌持续提升、产品全面开花大相径庭。
“混血”基金产品失衡 权益产品几近丧失
成立于2013年3月,中加基金是第三批银行系试点中首家获批成立的基金公司,由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
虽然不是国有银行的背景,但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也算是佼佼者,何况还有外资银行股东参与,这对于中加基金这个“混血”来说也是一种优势。
与众多银行系基金公司一样,中加基金刚成立时也以货币基金打头阵。谁成想,这一打就耽误了两年,在2013年时,中加基金仅有公募规模36.05亿元,全都是货币基金。2014年,A股爆发,而这一时期,中加基金除了在债券基金产品上有所布局外,原有的货币基金也在股市上涨这个跷跷板中出现规模缩水,导致这一年的大好时光,公司规模仅比2013年上涨了14.84%。
数据来源:《金证研》沪深金融组统计
直到2015年,中加基金才缓慢的成立了两只混合型基金,但一只是在2015年8月13日,此时牛市“盛宴”已经结束,而另一只是在2015年12月2日,熊市已经悄然来临。
此后,A股受到众多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大起大落的走势,这样的高波动性也令投资者对权益产品望而生畏,进而增加了固收产品的投资。中加基金也在这一整体行业趋势变革下受益明显,从规模变化可以看出,在2015年底其债券与货币基金规模就出现了大幅增加,而2016年以后其固收产品规模占公司总规模比例更是持续突破90%。
与此同时,其原有的混合型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规模却出现下降。在看到2017年价值投资盛行之后,中加基金在2018年发行了三只新混合型基金,但可惜时运不济,其中的两只在2018年三四月份成立时正值熊市的开始,本来就在权益投资方面能力欠佳的中加基金根本没有能力把握这种市场行情,所以两只混基至今不仅规模“迷你”而且业绩糟糕。当年9月份成立的另一只混基虽然如今业绩为正,但规模更是少的可怜。
从行业发展看,进入2019年,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在全球货币宽松和权益资产逐渐受到青睐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都大力发行创新型产品,诸如养老基金、科技主题基金等。另一方面,在国外资金进入A股加速和国内股票指数的发展下,国内公募基金公司也大力布局指数ETF产品,以承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踊跃的投资需求。从中加基金来看,其2019年至今,成立的新产品全部集中在债券型基金上面,不仅导致产品多元化无从谈起,固收占比持续高企,而且还错失ETF产品的最佳布局期。
更为尴尬的是,迄今为止,这家成立已经超过6年的基金公司,竟然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在公司偏重固收的环境下又如何能留住权益投研人才呢?所以从混合基金上看,规模也呈现缩水趋势。
截至2019年中期,中加基金的资产规模仅有881.78亿元,身居行业第39位,而除了产品结构失衡外,全公司基金经理仅有8人,而行业均值为15人,捉襟见肘的基金经理团队令平均每人管理上百亿元资产,其中的风险显而易见。
五位基金经理任职期不足3年 多以权益为主
根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中加基金公司目前的8位基金经理中,有5人的管理经验不足3年,基本处于新人的水平。另外3人的任职期分别为3年半、4年和近6年。
闫沛贤是中加基金旗下任职经验最长的基金经理,从业经历显示,其历任英国国家航空公司软件工程师,平安银行资金交易部交易员,北京银行资金交易部交易员,负责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投资交易工作和银行流动性管理。
2013年加入中加基金,闫沛贤当年10月份任基金经理,管理基金包括债券、货币。累计时间将近6年,目前是公司投资研究部副总监兼固定收益部总监。
张旭的管理经历仅次于闫沛贤,时间已达4年。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职于银华基金,任年金与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2015年3月加入中加基金并始终管理混合型基金。
杨宇俊担任基金经理时间接近4年,早先在北京银行总行资金交易部任分析师,负责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研究与投资工作。2013年加入中加基金,任专户投资经理。2016年开始管理公募产品,同样以债券基金为主。
从上述3位基金经理看,“老将”主要集中在固收产品上,这也同样是中加基金的重要产品线。而从另外5人来看,廉晓婵的管理经验只有2年多,早年在外资及安邦资管担任过固定收益研究员、基金经理。也于2013年也就是中加基金成立时加入进来,但直到2017年才开始管理公募产品,且以债券为主。
许飞虎、杨旸、王梁3人管理基金的经验都只有1年多。从经历来看,许飞虎2017年12月加入中加基金,任资产配置与基金投资部副总监,主管量化投资团队、量化产品研发和投资。
杨旸此前也在银行与券商担任固收投资经理,2017年10月加入中加基金任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2018年开始管理公募产品。
王梁2015年加入中加基金,此前在券商担任汽车、机械行业研究员。也于去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而最后一位冯汉杰,去年7月才加入中加基金,此前多年在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员、投资经理,去年底开始管理中加旗下的混合型基金。
在公募管理经验尚浅的5人中,3人管理混合型基金,这可以看做是中加基金试图在权益产品方面加码。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基金行业,自身没有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靠挖人来弥补这块的不足,所以权益产品的3人都是在近几年才来到中加基金,而且得到业绩验证的时间都不长,这又削弱了中加基金在权益产品领域的竞争力,导致多年来权益产品都未能发展起来。
毫无亮点的权益产品,自然无法吸引投资者进入,从截至到今年中期的规模来看,在中加基金旗下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红线的产品中,除了中加瑞盈是债券型基金外,其余几只都是混合型基金。
中加转型动力两份额合计规模仅有0.14亿元,中加改革红利和中加紫金分别为0.46亿元和0.496亿元。
而且从成立时间看,中加转型动力成立于2018年9月初,此时正是A股全面下跌的开始时期。中加改革红利成立于2015年8月份,也是刚刚进入到熊市时,而中加紫金在2018年4月份成立,当时正值上半年股指冲高阶段。这几只权益基金的成立时间的不利,似乎也显示出中加基金在权益产品布局时点上的逊色。
权益产品业绩欠佳 “老将”张旭择时逊色
在中加基金旗下,中加紫金的两份额基金累计收益率最差,C/A份额自成立以来分别下跌4.23%、3.78%。该基金的投资范围广,包括国内依法发行上市的股票(包括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的股票)、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下允许投资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以下简称“港股通标的股票”)、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次级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地方政府债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
业绩基准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40%+恒生指数收益率×30%+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30%。但尽管投资范围包括了A股和港股,但在去年的惨淡行情下业绩也大幅跑输基准。
去年4月份成立到当年年底,单位净值已经不足0.8元,尽管今年上涨了22%,可累计收益率还是亏损。
该基金大部分时间里都由张旭和许飞虎两人管理,张旭作为4年多的“老将”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主动管理左右。2018年年报显示,中加紫金的股票资产占到了85.59%。主要为制造业,占比46.61%、金融业占比10.78%、房地产业6.60%等。但在熊市下,基金业绩没有丝毫抗跌性。
今年一季报显示,该基金的股票资产占比达90.38%,虽然加大的股票资产投资,在一季度市场强劲反弹下取得了21.93%的收益,但该基金持股过于分散。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地产、水泥行业,但第一大重仓股中国平安仅占基金总资产比例的2.03%,剩下的重仓股则占比全都在1%左右。
二季度其股票资产下降到89.17%,但依然呈现高度分散化,第一大重仓股的持仓占比仅有1.92%。分散持股在股市普涨时还能受益,而在震荡及后来的结构性行情下却没有优势。二季度,该基金下跌4.93%。
此外,虽然中加改革红利累计收益为正,但也大幅跑输业绩基准4.5个百分点。该基金同样为张旭领衔。但在2015年仅仅享受了短暂的幸福之后就遭遇亏损,2016年年报显示,其股票资产占比在56.89%,轻仓情况下让其净值消费下跌0.43%。
但对市场判断失误,也让其错失了2017年的牛市行情。基金经理在2016年报里表示:“展望2017年,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可能呈前高后低走势,政策层面依然以防范风险为主,但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权益类资产吸引力会逐步体现,我们对2017年A股市场保持谨慎乐观态度。操作层面我们将从基本面研究出发,着重选取有明确增长、估值合理的行业或公司进行配置,力争抓取确定性机会,为持有人带来持续的投资收益。”
但2017年一季度时,其股票资产仅有33.31%,二季度为56.69%、下半年分别为50%和65.89%。2017年A股大涨,沪深300指数涨幅21.78%,混基平均值为10.54%,但张旭谨慎的操作让中加改革红利进上涨了2.42%。2016年底是的2.34亿份到2017年底时锐减到1.93亿份。
2018年一季度,张旭又在错误的时机下重仓股票资产,2018年上半年股票资产占比均超过八成,下半年才降到六成左右。但全年还是亏损了26.45%,到年底时份额继续下降到0.7亿份。尽管今年内该基金涨幅达28%,但从上半年的规模来看,投资者还是继续选择离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代表了中加基金权益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佳。
中加基金董事长夏英先生来自于公司大股东北京银行,其1996 年加入北京银行,历任办公室副主任,航天支行行长,阜裕管辖行行长,资金交易部副总经理等职务。
总经理宗喆先生曾供职于银华财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2017年6 月30 日起任中加基金副总经理,分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工作,2018年7 月20 日起任公司总经理。
今年二月份,宗喆还表示,得益于中外银行系股东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中加基金持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科技动向、公司战略,跟踪技术创新路径、经营绩效和社会、环境、公司治理责任,致力于挖掘投资品的内在价值,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业绩品牌持续提升,固定收益、主动权益、量化投资、海外投资等领域全面开花。
但从实际产品线来看,除了“独大”的固收产品外,其余产品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看都毫不起眼。另有数据显示,中加旗下基金2018全年为持有人创造收益超34亿元,但从累计分红总额来看,中加成立6年旗下所有基金共计分红31.62亿元,如果这样一对比,公司的分红率显然并不理想。
- 东航物流一季度赚1.72亿 “客改货”到底赚钱吗2020-05-25
- 大佬们的新聚焦:马化腾张近东冷友斌都关注啥?2020-05-25
- 印度诺基亚一工厂18名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2020-05-25
- 中国四大家鱼主宰美国:政府砸20亿美元治理 抓了没人吃2020-05-25
- 特斯拉FSD套件再涨价 二季度交付汽车或不足4万辆2020-05-22
- 造假22亿,瑞幸滚出美股 造假300亿的康美药业却涨停了2020-05-22